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广播电视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我们说的是“大桥话”——大桥三代建设者的故事

2019年07月24日

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也隔断了祖国南北大地的交通。千年来,中国人都有在长江上建桥的梦想。50年前,这个梦想在无数建桥英雄们的努力下实现了——南京长江大桥横跨天堑长江,南北自此便利往来。

建桥又树人。大桥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默默付出。

《新华日报》1969年1月4日新闻

桥工新村和大桥话
还记得上学时候吗?在学校,你和老师同学说着普通话。回到家里放下书包,你和父母说着家乡话,熟悉又亲切。
在南京,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在课堂上,他们说普通话,放学后,他们不和父母说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说早就熟悉会讲的南京话,他们说着——“大桥话”。

他们就是第三代大桥人,被称为“桥三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当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者,父母又参与到建桥的工作中,如今长大了的他们,也从事着中国的桥梁事业。

“我们一家,三代修大桥!”这是“桥三代”们心中一句自豪的话。

胡静是“桥三代”中的典型,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全都参与了中国桥梁的建设。带着对大桥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她在毕业后,进入了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胡静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的桥工新村(大桥职工家属区)长大,相比于市区的繁华,桥工新村仿佛一座“世外桃源”。虽然对外沟通不便,但是院里学校、菜场、杂货铺等一应俱全,甚至有理发店、电影院……

桥工新村的老老少少,不论祖籍哪里,全部都说“大桥话”——不是南京话,也不是浦口话,这是他们的“专属语言”。

离开桥工新村读初中以后,胡静很快学会了南京话。但最终,她还是说回了“大桥话”。她说,桥工新村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亲人,和大伙儿在一起的时候,当然还是习惯说家里的话。

“我现在就在和你说大桥话。”被问到什么是“大桥话”,胡静眼里都是笑意,“但是也许忽然说到哪个词,你就听不明白了。”

“大桥话”更接近于普通话,但是掺杂了全国各地的特色方言。因为,桥工新村的第一代,来自于中国各地——他们聚集在浦口江边,穷尽了毕生心血,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像家人一样的同吃同住,像血脉一般的相依相伴,让他们形成了这个特有的语言。

大桥精神下的三代人

胡静的外公外婆来自湖南。外公曾经有着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经验,于是1960年来到南京,加入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成为一名锻工。1967年外公去世,为了养育家中的4个孩子,从没接触过造桥工程的外婆,顶职成为一名钢筋工。

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当天,任巧云抱着女儿在其中一辆车上。

说起外婆任巧云,胡静一脸敬佩。“外婆个子不高,一米六都不到。但是当时她们女同志,一个人可以扛一袋一百斤的水泥。”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面铺设的时候,需要沿着铁路段从桥南走到桥北,踏着铁路枕木过长江。透过枕木缝隙,湍急的江水奔涌流淌。年轻的小伙子都胆怯了,于是胡静的外婆,和几个女同志一起,打起了头阵,走在最前面。

老一辈的建桥人对大桥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对工作有着深沉的使命感。

这份精神也延续到了二代中。

胡静回忆,在她小时候,邻里的孩子们都在“攀比”。

比什么呢?

胡静和父母

桥工新村的孩子都是放养的,因为大多数父亲都常年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工程上。因此,错过孩子的出生,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小升初等等重要的时间段,在桥工新村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并不是不爱孩子不关心家庭,相反,这些常年在外的父亲对孩子的宠爱之情十分浓厚,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
于是出现了“攀比”的情况。谁的爸爸从广州造桥回来了,带了那里的芒果;谁的爸爸在家待了好多天,一直给辅导功课;谁的爸爸又带了他乡的特产,分给了院里的每一个孩子……

“其实,比的是谁的爸爸回来了,谁的父母在身边。”

有的长辈不善言语,有的父母和孩子交流时间少,可是大桥的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胡静说,祖辈们心中时刻把国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父辈们的眼里永远是工程第一位,到他们第三代,在这个科技进步飞速的时代,他们对于工作始终抱着一颗严谨负责的心。

胡静

说起自己在工程上的经历,胡静略有感慨。根据造桥位置的特殊性,大多工程地点都处在恶劣的环境里,她曾经在一个填海填出的工地里,和很多同事一起得了湿疹。而且,那里交通还十分闭塞,没有什么玩乐,一周七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建桥,太寂寞了。”胡静说。

但是很快,那里就又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桥工新村。大家自己搭起了篮球场,自己种起了蔬菜、南瓜,捣鼓着做点心,做零食。每项活动,都人人参与,工地的同事们,又变成了一家人。

对大桥的情感没有变过

当年,桥工新村就像一个大家庭,让建桥的人们可以放下一切后顾之忧扑身在工作中。
家里的孩子去哪儿玩儿了,问一下,刚刚见过的邻居就会告之一声。不怕走丢,因为那一片都是一家人。也不怕挨饿,看到谁的父母没回来,就直接领回自家吃饭。

今天,在他们“桥三代”里,仍然有一样的温馨和感动。有一次胡静咳嗽了,她自己倒没有在意,结果整个工程上的人都来了,带了偏方的、送药的、送饭的,还有大爷爬了很高的枇杷树,第一时间把新鲜枇杷叶送来……

50年来,建桥的技术进步巨大,南京长江大桥主跨是160米,当时已经位列全国第一,现在,他们建设的最大桥梁,主跨已经达到1092米。

而时间流逝,从一代到三代,大桥精神依然在传承。

“不管是桥工之间如同亲人一般的赤诚之心,或是对工作的执着奉献,还是对大桥的感情,我们的心没有变过。”胡静说。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审核员:张超 王会敏 张清雅 杨兰 缪露
  • 责任编辑: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