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创办至今,这场已成为南京国庆中秋“传统节目”的户外古典音乐盛会,已走过11载岁月。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提前在朋友圈广而告之“没票”,“手慢无”的售票场景也不鲜见。
高雅音乐正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去门槛化的方式走进公众,演变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新大众文艺”。南京森林音乐会,究竟有何魔力?
中山陵音乐台的生态舞台,本身就是最好的“剧场”。秋风穿过梧桐叶的沙沙声,是天然的伴奏;浩瀚的星空与舞台的灯光,交织出最美的剧场……在这里,人们无需身着盛装,无需正襟危坐,只需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放松身心,享受音乐的纯粹。这一刻,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大众触手可及的美好。
一份曲目单,把“高级感”和“烟火气”揉得恰到好处。在为期五天的音乐会期间,有首次来宁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等国外名团,将奏响世界经典、用足尖演绎浪漫;有加泰罗尼亚音乐和高迪建筑的视听融合,让异域风情在森林落地;还有体积最小的手风琴班多钮,用民族旋律,唤醒乡土记忆……更惊喜的是,周杰伦抖音“三连更”的主角——小提琴家陈锐,即将在音乐会第二天惊喜亮相。总之,就是“小白能听懂,老粉有彩蛋”。
不一样的打开方式,把音乐会宣传推广玩出了“新高度”。不仅有5G直播,把舞台现场“装”进手机;还开设独特的“多视角直播窗口”,分别聚焦首席、指挥家、独奏家,让乐迷从不同视角感受细节里的快乐。藏在梧桐深处的南京体育学院百年体育场,变身“第二现场”——坐在草坪上看大屏直播,逛年轻人的文创市集,玩飞盘、匹克球等运动,活生生把“听音乐会”变成“玩音乐会”,真正实现“听得懂、玩得嗨”。
其实,南京的音乐,从来不是突如其来的惊艳,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从魏晋的风骨到市井的白局,从《茉莉花》的悠扬到城墙下的小调,每一段旋律都是城市的年轮。
早在魏晋,“竹林七贤”就把音乐玩出了“自由感”:他们在山水间清谈啸歌,嵇康临刑前一曲《广陵散》,不仅是音乐的绝唱,更是用艺术对抗现实的生命态度。这份“在自然中寻本真”的基因,成了南京音乐最初的底色——就像如今的森林音乐会,选择在山林里奏响,本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呼应。
再后来,十里秦淮的画舫上,文人吟诗作赋、艺人弹唱演绎,旋律与文字碰撞出的火花,勾勒出南京人的生活百态。那些在街头巷尾传唱的调子,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曲谱,而是城市最生动的“声音档案”。
而从南京六合走出的《茉莉花》,更是把这份“音乐基因”带向了世界。诚然,最有生命力的音乐,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创作,而是从民间生活里长出来的烟火气——就像今天城墙下的“城门小调”,一人一琴一城门,普通市民也能成为城市的“演奏家”。
新大众文艺,是“双向奔赴”的热闹。它不是“你演我看”的单向输出,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共创;它要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音乐会从“一次性事件”变成“持续性记忆”。
正如2025南京森林音乐会,5G直播、“第二现场”,让不能到现场的市民、游客也能“云打卡”“玩嗨了”;黑胶音韵镂空团扇、云中鸽舞毛绒包挂、乐宴回响冰箱贴等萌趣文创,让乐迷把音乐会“带回家”;还能凭手中的观演票据或是电子票根凭证,享受南京市域内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商场购物等三重优惠活动,为假日消费再添一把火……
南京森林音乐会,是“去掉门槛”的温柔,是“双向奔赴”的热闹,更是“城市气质”的表达。
南京的浪漫,从来不是刻意的营造,而是藏在“转角遇见音乐”的惊喜里:可能是地铁口的吉他弹唱,可能是城墙下的婉转笛声,可能是森林里的壮阔交响……这些旋律汇聚在一起,正是南京这座“爱乐之城”的底色,也是“人人皆可文艺”的生动写照。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