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焦点

国际赛事,南京凭什么行?

2025年09月15日

□ 锐见

 

 

当剑桥、牛津的赛艇划破南京外秦淮河千年碧波,当北大、清华的健儿与高丽大学、马来西亚敦胡先翁大学等亚洲赛艇新锐力量同场竞技,汇聚全球30所高校的赛艇盛宴——2025南京·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于9月13日至14日在外秦淮河摇铃开赛,打造了一场兼具竞技风采、文化底蕴与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为古都南京注入驶向世界舞台的澎湃动力。



从今年3月举办的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到2025南京·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再到下月在南京举办的2025年射箭世界杯总决赛……国际赛事,南京凭什么行?


01

古韵新风

 

举办国际赛事的硬件实力

 

 

“桨动之间皆有故事,艇过之处皆有历史”,赛事主办方一语道破南京将文化底蕴转化为赛事魅力的核心密码。


秦淮河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曾见证东吴石头津的国际通商盛况,承载明清秦淮的“十里珠帘”。如今,外秦淮河以河道宽直、流速均匀,15公里长的两岸三级观赛平台,被誉为中国最具历史底蕴和国际感的“黄金赛道”,也是世界少有的“穿城而过”的赛艇赛道。



从2006年首次举办龙舟赛,到如今吸引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外秦淮河已成功举办龙舟赛事近400余场次,凸显南京的水文资源和水上运动活力。当运动员划过石头城遗址,是与六朝军事智慧的隔空对话;途经南艺后街,是艺术气息与市井烟火的碰撞;远眺江苏电视塔,又能触摸城市发展的脉搏……沿途46处景点成为展示南京“山水城林”城市风貌的“流动博物馆”,让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健儿在竞技之余,也能成为南京文化的“体验者”与“传播者”。


02

青春聚能

 

吸引全球青年的文化魅力

 


缘于赛艇,又不止于赛艇。从2023年5月,南京·大学生赛艇公开赛首次亮相,到2025年南京·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全新升级,南京通过赛事搭建起国际青年交流的桥梁,300余名青年运动员不仅是竞技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赛艇进校园”活动中,中外选手与南京学子分享训练故事;在“国际青年交流活动”里,不同肤色的青年探讨城市发展与青春理想;在“城市参访”活动里,中外选手乘坐长江游轮、夫子庙画舫,登临阅江楼,走进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感受六朝古都的人文底蕴与开放基因……南京没有把国际交流停留在“办一场比赛”,而是让青年群体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完成心灵的互动与联结,增进理解与互信。



正如南京审计大学赛艇队队长祖启萌所说:“训练再苦也值得,因为我们能在这里遇见全球优秀的同龄人。” 牛津、耶鲁的选手纷纷称赞:“我们喜欢南京,人们很友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非常棒!”这种跨越国界的青春共鸣,正是南京与世界青年深度链接的生动注脚。


“远不只是一场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国际赛事,它更是一个发现新地方、新朋友和新传统的契机,促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国际赛艇联合会理事会委员、青年赛艇委员会主席Axel Mueller这样说。确实,南京正以赛为媒、以桨会友,向全世界展示“博爱之都、青春南京”这一愈发闪亮的城市名片。


03

向新而行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赛制革新与环保实践,是南京以创新赋能赛事的硬核实力。本届赛事的两大创新:一方面,首设女子赛艇独立单元,华盛顿女子赛艇队、阿姆斯特丹大学赛艇队、同济大学赛艇队等女队的加入,以及来自南师、东南、南医大、南审等高校的队员组成的南京高校女子赛艇联队,让“她力量”成为赛道上的亮丽风景;另一方面,保留牛津、剑桥传统“超船赛”(Bump Race),所有赛艇纵队启航、追逐淘汰的规则,让“群艇竞逐”的悬念感取代了传统计时赛,极大提升了观赏性。



现代体育运动的标配是“绿色环保”,新能源交通设备、柔性光伏科技伞、绿色市集嘉年华,是对“零碳赛事”的精准落地;秦淮河两岸的观赛点,既是“观众席”,也是环保“推广站”。这种“赛事+环保”的模式,让选手、市民共同沉浸式感受秦淮河绿色生态之美。



与此同时,南京还在深度探索如何通过一场赛事,撬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让“水上运动”成为品读城市的新方式、新玩法,成为全球关注、全民参与的城市名片。


本届赛事期间,鼓楼水岸•南艺后街主街面和沿河“绿色市集嘉年华”共吸引市民游客超7万人,客流环比增长166%,直接带动成都娃娃、麦当劳、必胜客等沿线商户营收约102万元。

南京正在通过每一次桨声、每一场交流,加速构建“名城、名河、名赛、名企”齐聚共融的国际IP。秦淮河的碧波之上,留下更多关于 “创新”与“青春”的故事;中外青年选手心中,留下更多关于南京、关于中国的美好记忆。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黄星

制图、编辑:张力伟

主编:梁娜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小飞摄影、南京市赛艇运动协会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