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锐见
近期,深圳华强北等地,出现一些“跑楼小孩”。他们从外卖员手中承接“最后100米”的送餐任务,每单赚取1至2元。这些孩子大多为暑期放假的10至14岁学生。
“要代送吗?”视频中的“跑楼小孩”表现积极,而外卖员也愿意花上一两元钱,省去爬楼的时间和体力。有家长也表示“跑楼,至少比整天玩手机强”。这似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然而,现实真是如此吗?
生存锻炼与童工之间,该如何界定?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劳动法》明确规定,禁止使用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工作内容、时长和环境都有特殊保护规定。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外卖员以支付报酬形式,让未成年人代送餐,属于从事营利性劳动,有可能构成变相雇佣童工,涉嫌违法。然而,由于这种未成年人代送外卖,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且属于双方自愿、自行定价,不具有人身依附性,所以也有可能被认定为承揽关系,不涉及非法用工。
“跑楼小孩”现象为何会出现?以深圳华强北商圈为例,这里的夫妻档个体户、“白加黑”经营商户非常多,暑期很多孩子无人看管,就在父母摊位所在的大厦,当起了“跑楼小孩”。
“吃苦教育”的传统观念,让部分家长认为“跑楼”有益于孩子成长;而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则是为了购买心仪的电子产品,自愿“跑楼”打工。某社区工作人员透露:“有的孩子明确说,打工是为了买最新款手机,家长也默许这种自力更生。”
理由看着充分,但深究起来,“跑楼小孩”这种现象,不仅涉及法律边界问题,还有更多的安全隐患。
一方面,“跑楼小孩”往往是在车来车往的路边,抢接代送单,待成功接单之后,就要快速将外卖送到指定地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样反复奔跑于复杂路况和高楼电梯之间,是否安全?如果孩子出了意外,谁该来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外卖是消费者与平台、骑手之间的服务承诺,如今,服务链条的最后一环,却被替换成一个孩子。若出现送错地址、餐品丢失等情况,责任该如何厘清?
“跑楼小孩”并不等于“只是让孩子跑个腿”,鼓励孩子体验劳动,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安全第一,同时,匹配未成年人的实际能力。毕竟,锻炼的意义是成长,而非冒险。
8月4日,深圳华强北街道办事处发出相关通知,明确要求:各商户从即日起,不要再让孩子参与“代送外卖”,同时也不允许本商圈内的外卖由孩子代送。
考虑到华强北商圈夫妻档商户的暑期带娃难题,街道还表示,将继续整合公共资源和企业力量,打造更加多元、安全、有趣的暑期活动平台。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