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焦点

锐见|“6·18”大促:屏蔽失信者,更要筑牢公平堤坝

2025年06月16日

当“6·18”促销的号角再度吹响,电商平台一面以“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为商家筑起防护墙,一面却仍纵容“顺手买1件”的拖把骗局上演——商品链接里两块抹布替代了宣传的伸缩拖把,受害者在“问大家”板块才惊觉落入陷阱。这场年度消费狂欢背后,一场关于“谁该被屏蔽”的博弈正在天平两端拉扯:一端是商家对“羊毛党”的合理防御,另一端是消费者对劣迹商家的愤怒诘问。要打破非此即彼的困局,关键在于构建双向治理的诚信生态。

01

 商家保护盾牌背后不应藏匿利刃

面对职业“羊毛党”的恶意退款、退货调包等行为,电商平台采取防御举措,为商家筑起防护墙有其现实合理性。淘宝天猫建立的行业首个“账号诚信体系”显示,2024年平台已协助公安机关开展93次线下打击,直指规模化诈骗产业链。当异常退款率高达30%的账户被限制交易时,中小商家终于得以喘息。

然而,盾牌的背面不应藏匿刀锋。当平台赋予商家屏蔽权的同时,“顺手买”这类营销飞地却成了消费者的维权盲区——无评价展示、无信用评级、无历史投诉数据,三无“陷阱”让消费者频频踩坑。更有甚者,山核桃“1斤变1两”、纸巾“大包变迷你”的商家在收割订单后火速下架商品,利用规则漏洞切断追责链条。这显然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条文,更暴露出平台治理的跛脚之态。
保护商家与保障消费者本非对立命题。若治理之手只堵“恶意退款”的漏洞,却放任“恶意营销”的洪流,无异于在破船单侧补漏,终难逃倾覆之险。

 ▲图源网络

02

破局之道:双向监管筑牢诚信防线

解困之策在于将技术赋能与制度设计熔铸成双向过滤网,而非单向筛孔。

放眼全国,技术赋能双向监管的实践颇具借鉴价值。浙江诸暨试点的“直播脚本预检”系统已证明前置拦截的有效性——商家开播前提交脚本,AI自动识别“买1斤发1两”类话术风险并强制修改。此类机制亟待推广至“顺手买”等场景:强制嵌入30天投诉率弹窗、历史退货原因标签,用数据透视拆穿营销滤镜。而青海采用的“区块链溯源”技术,更可确保促销商品从页面描述到手中实物全程留痕,让快闪下架者无所遁形。

再看制度层面。新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提供了关键支点。其中首次将“消费投诉公示”上升为法定义务,并严禁利用投诉牟利,为双向制约奠定了法理基础: 

商家可依据信用体系拒绝经核实的恶意退款;

消费者则有权一键屏蔽投诉率超15%的商家,让“拖把骗局”操纵者被市场自然淘汰。

监管利剑亦需挥向规则套利者,对“顺手宰”商家按《电子商务法》顶格处以10倍罚款,方能终结违法成本低于收益的畸形逻辑。  

 ▲由AIGC生成

03
流量正义:打破算法黑箱中的霸权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平台流量分配的阴影里。当付费推广挤压80%的自然流量,当“高销量”商家反向屏蔽低消费用户,消费者的选择权囚笼已然形成。破解之道在于推动“自治”与“他治”的齿轮咬合:

平台须以醒目标识切割广告与自然流量(如京东首页的紫色“广告”角标),并禁止基于消费记录的歧视性屏蔽;

监管部门则需建立大促期间流量异动监测机制,对操纵排名的平台启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调查,防止算法霸权扭曲公平基石。 

屏蔽失信,而非屏蔽群体

“6·18”狂欢的终极命题,从不是“屏蔽买家或卖家”的二元抉择。当我们用苍南的AI直播间监测系统压缩虚假宣传的空间,用双向信用公示照亮买卖双方的足迹,用区块链锚定每一件商品的质量承诺,屏蔽的应是失信的行为,保护的应是诚信的主体。

唯有让职业诈骗者寸步难行,让合理维权者畅通无阻,让“1斤山核桃”足斤足两抵达餐桌,这场年度消费盛宴才不会在退货潮与投诉信中落幕。当技术之眼与法律之手共同托起诚信天平,“狂欢节”才终能摆脱“维权潮”的宿命,真正成为提振消费信心的闪亮名片。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