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沪苏浙皖合抱而成“长三角”。
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长三角人”。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7周年。7年来,“一体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版图上,南京处于中部地带,连南接北、承东启西。7年来,南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自身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重要的战略支点、创新引擎和门户枢纽”定位,聚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挥所长、加强协作,深度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绘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努力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向东: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上海,承载着建设“五个中心”的光荣使命。向东,南京以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抓手,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
沪宁沿线是贯通长三角东西向的经济大动脉,也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沪宁之间活跃的不仅是平均每四分钟开行一班、日开通264列的高铁列车,更是产业链每一环上的勃勃生机。南京和上海普陀地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两端,一带相连、内核相近、人文相通。今年2月17日,上海市普陀区党政代表团来南京考察,南京市政府与普陀区政府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两地将进一步找准合作契合点,在产业协同上共创优势、在科技攻关上共同发力、在机制建设上共谋合作,更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近年来,南京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回应上海龙头牵引——配合上海建设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集聚动力、机载系统和航空材料等配套企业超百家;牵头苏南特钢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过8200亿元,特钢及高端合金产量占全国比重近30%;联合苏浙皖三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上海芯火平台,发起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人才创新联盟……
今年初,南京四家企业入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针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未来产业,更多的科技创新正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田帅华表示,该公司通过与华东理工大学的长期深入合作,正在推进了酶催化的相应研究以及产业化,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更多创新药的研发生产。
此外,南京还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合作建成“数港通”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完善都市圈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出海”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长三角企业提供数据跨境一站式服务,助力近万家企业有效应对国际绿色经贸规则。
向南: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互联网产业与数字经济高歌猛进。向南,南京以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为抓手,加强与浙江有关城市合作。
宁杭生态经济带贯穿江苏西南部和浙江西北部,连接南京与杭州两大中心城市,跨越6个地级市、15个区(市、县),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千万。这条生态经济带是长三角生态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南京深化与浙江相关城市合作,以“绿边”的定位,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努力补齐长三角南北向发展短板,推动一体化均衡发展。
固城湖地处南京市高淳区,是长江下游乃至太湖流域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实施退圩还湖生态工程4年来,这里从蟹塘圩埂恢复到湖光秀水,固城湖恢复自由蓄水面6.11平方公里,增加约2200万立方米的湖区库容量,扩容水量相当于4.5个玄武湖,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草莓是南京市溧水区的“金字招牌”,是莓农的“致富果”。如今的大棚内,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正通过一根根细细的白色软管精准地供给给草莓,实现生态的减碳与作物的增产。去年的草莓季,全国首张SGS水果行业碳足迹认证证书颁发给了溧水金色庄园草莓园。从传统产业发展向生态经济孕育转变,再次证明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去年7月,南京市江宁区带着“夏享清凉”“夏日寻幽”“夏享野趣”“夏赏夜色”四大旅游资源与优惠政策来到杭州,吸引了不少杭州市民关注。与此同时,杭州也多次来宁推介文旅资源。两地的生态资源常规叠加正向品牌协同整合转变,持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路径。
向西:共建南京都市圈
安徽,近年来厚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擦亮高科技产业地标。向西,南京以共建南京都市圈为抓手,与安徽相关城市互学共进。
南京都市圈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国家级都市圈,“协同”“同城化”“跨界”是发展历程中的高频词。南京都市圈正以此为钥,搭好同城化框架,打开“区域协同发展”的大门。
在南京与马鞍山的交界处有一条宁阳街,“苏A”“皖E”车辆来回穿梭。这里的居民们说着同样的方言,逛着同样的菜市场,构成了长三角地区交往交融最为鲜活的“生活图景”。2022年10月,苏皖“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正式运营。这座以“一家事、两家办”的创新理念建立起来的警务室,去年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超过4000件,让边界治理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
生活在南京都市圈,最大的感受是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预约挂号平台实现都市圈城市全覆盖,南京市2024年异地就医结算达1878.92万人次、总费用约232.23亿元;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完成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市级窗口和区(县)级窗口建设;先后与合肥、芜湖、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城市签署《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书》,累计完成远程评标项目近400个。
便利共享激发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上线运行,都市圈城市在宁设立科创飞地近30家,持续推进宁滁皖北省际合作园区、浦口—南谯一体化园区等跨界园区建设。2024年,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5.4万亿元,占两省和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29%、4%。
向北:共建省内扬子江城市群
江苏,是经济大省,全国百强县市、百强区星罗棋布。向北,南京以共建省内扬子江城市群为抓手,服务全省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并辐射联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
扬子江城市群由南京、镇江、常州等沿江八市组成,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是全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起步较早,2014年即正式发布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2022年,南京已会同镇江、扬州共同编制宁镇扬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成立产业链联盟,强化智能电网、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融合协同。与此同时,南京联合镇江、扬州两市企业共建国家级膜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以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共享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共同打造“数字宁镇扬”,统筹布局算力平台、通信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推进江苏国际数据港建设,以信息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此外,南京还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空天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下游互相配套、错位发展,联合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5年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建立宁镇扬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提升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水平,切实当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军”。
规划实施,交通先行。目前,南京已建成宁扬长江大桥等12处14条过江通道,宁马高速、宁宣高速等先后建成通车,与都市圈内所有设区市均实现高速公路直通,3小时可通达长三角地区80%的设区市。伴随着通达的便利,毗邻城市正由“好邻居”悄然变成“一家人”。
距离南京主城区一小时车程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被称为南京进入苏北的“第一站”、淮安融入南京发展的“桥头堡”。如今,不少企业选择“研发在宁,生产在淮”。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冯冰介绍,产业园成立三年多来,已累计签约企业超40家,投资规模超150亿元。
“宁淮结对帮扶”是持续提升南京科创对苏北辐射带动能力的缩影。近年来,南京还积极支持在宁高校院所对口支援苏北高校学科建设,开展人才委托培养合作;支持在宁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在苏北布局分支机构和供应链网络;支持苏北各产业园区组织龙头企业来宁建设“科创飞地”,与在宁研发机构开展科创合作。作为省会城市,南京正与省内兄弟城市同频共振,构建起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奋斗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