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如今处处风景秀丽,作为长江中的第三大岛,八卦洲环洲30公里的长江岸线,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曾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18年以来,南京开展历时两年多的长江岸线整治行动。栖霞区也下决心去沉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清理整治。如今,八卦洲船厂已经完成前期船厂拆除,岸线正逐渐恢复成原有自然湿地生态。
从昔日的“临江不见江”,到今朝的“拥江又亲江”,八卦洲的变迁仅是南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省会担当,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五新”新使命,奋楫笃行勇争先,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一颗颗“绿宝石”缀满江畔
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拥有干流岸线约190公里,南京是江苏拥有长江岸线最长、唯一跨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长江既是南京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也是南京市900多万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南京乃至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18年以来,南京拆除取缔长江岸线利用项目160个,整改规范项目66个,清退生产型岸线超过32公里,生态岸线占比大幅提升至78%。如今,一个个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公园、滨江城市客厅,犹如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长江两岸。
除了沿江岸线,南京还通过构建覆盖全市所有水体的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等措施,改善长江水质。今年前三季度,南京4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累计均值优良比例100%,28条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
用“十年禁渔”换“年年有鱼”
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改善。南京还启动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市所有持证渔船渔民均建档立卡,全部退出生产性捕捞。
2021年各级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向长江、石臼湖、固城湖放流经济物种、珍稀物种等各类土著苗种8659万尾(只),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今年以来,全市渔政机构还查办各类涉渔违法案件234起,罚款12.27万元,非法捕捞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62.4%,非法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2021年4月15日,全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打击非法捕捞专项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南京市禁捕工作的经验做法得到认可。
“精灵”频频现身 长江再现“微笑”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古代诗人笔下的江河盛景,正成为南京人身边的美好。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DNA排序,科研人员采集水样后,通过水样中江豚身体上的残留物,监测判断水中江豚出现频率。从2018年到2020年,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连续环境DNA观测发现,2020年的江豚检出率明显高于2018年。从空间上看,保护区内明显高于保护区外。据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介绍,“南京保护区内江豚检出率,比保护区外高1.6倍。在鱼类的种类方面,也有显著的提升”。
最新调查显示,极度濒危物种江豚在南京段的数量已由5年前的20多头增加至50多头,南京也成为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就能看到野生江豚活动的城市。
长江中的“生物天堂”
在南京市江宁区有一座特别的岛屿,其面积和江心洲相当,但知晓的人却寥寥无几。这里芦苇摇曳、野鸭嬉戏、江豚跳跃,一幅幅原生态画面接连呈现,这就是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范围包括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等五洲,总面积26.7平方千米,这座无人岛屿是一座生物天堂。
根据最新新济洲岛本底资源调查统计,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分布有维管植物501种,脊椎动物269种,底栖动物10种,浮游生物207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37种:I级保护植物4种、II级保护植物6种、I级保护动物1种、II级保护动物26种。
江豚、东方白鹳、虎凤蝶……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频频出现,野生秤锤树、白鹇等首次发现,背后是长江生态治理成效的显现,也逐渐成为南京独特的城市名片和景观。
用“生态眼” 全方位守护母亲河
2019年1月,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南京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重大举措。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建设了天空地一体的“生态眼”智慧感知平台,24小时运行,对长江南京段“水、岸、气、船、园”实时监测管理,解决生态要素“看不见、看不清”的难题,实现长江生态环境“可视、可控、可管”,构建天、空、地立体保护体系。
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源头创新研究院、绿色菁英创新学院……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全天候监控长江同时,还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助力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
南京都市圈再发力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的“五新”目标之一。一年来,南京以加快南京都市圈发展为抓手,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产业协作、从市场一体化建设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拿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长江经济带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贡献“南京力量”。
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这是第一个由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都市圈发展,离不开交通先行。近年来,南京着力推动都市圈“东进”和“西融”。如今,“东进”目标正在从蓝图转变为现实。今年6月,横穿南京句容两地的宁句城际首列启动交付;宁扬城际也已启动环评公示,这条城际铁路将和南京、扬州5条地铁线路实现换乘。也就是说,乘坐宁扬城际,从南京仙林到扬州火车站最快只要34分钟。
在交通互联互通的同时,南京都市圈城市间产业协作、市场共建、资源共享也不断加速。今年5月,首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在镇江召开,由南京都市圈科技专委会牵头,10家都市圈科技部门在夯实创新合作基础、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等六个方面达成共识。大会现场还宣布共建“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智库联盟”,并启动上线“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方便企业在线展示、检索、链接想要的创新资源。
根据规划,未来,南京都市圈将依托“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聚焦同城化、高质量,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把南京都市圈打造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和高品质宜居生活圈。
从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再到生态产能。南京正奋力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径,以“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