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江苏南京:全球首个!东大团队科研成果“上新”

2025年07月25日
近日,东南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首个基于肝脏类器官明场图像的人工智能模型,大幅提升了新药安全评估的效率和安全性。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上发表。


这块巴掌大小的载体上,搭载了12个可以模拟出人体肝脏微生理系统的类器官芯片。把测试药物作用于这些芯片后,便可通过非入侵性明场成像技术,在72小时内,每隔24小时拍摄一次类器官的动态变化,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图片分析,高通量、高效率地判断出该药物的毒性程度。传统模式动物预测的准确率约为43%-63%,而肝脏类器官系统的准确率可以超过80%。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器官芯片研究院副院长
张娟介绍道:“传统药物的肝毒性,它的预测主要是通过动物和细胞在进行临床前的预测。人和动物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的差异性,细胞并不能够代表完整的生理功能。肝类器官芯片这个系统,它是最接近于人的肝脏的生理系统。

此外,明场成像技术就像给类器官做“CT”,可以从不同层面给类器官进行立体扫描,多角度了解药物对类器官的作用,这与传统的荧光标记法相比,节约了时间,也提升了效率。当前,该团队还计划结合更多的生物标志物,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模型,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据了解,东南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的科研单位,并于去年牵头成立了中国毒理学会器官与器官芯片专委会,800多位科学家围绕器官芯片这一国际科学前沿领域进行联合攻关。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器官芯片研究院副院长张娟表示:“我们也希望,中国未来在这个领域能够突破“卡脖子”的技术。我们有自己的微生理模型,自己的监管科学工具,真正能够帮助我们中国在创新药物方面不断领先。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毛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