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闭幕,汉学家们化身国际游客,在南京开启了沉浸式城市体验,全方位感受南京的城市风采。
7月22日上午,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闭幕,活动期间多位国内外学者就文学的新时代发展交流互动,思想的火花在南京绽放。随后汉学家们从译文走入真实世界,切身感受7月南京的光影之美和书香气息。

葡萄牙作家保罗·桑托斯表示:“文学可能是可以转化成思想的最好的元素之一,思想随后会转化成社会和社会现实。南京是‘文学之都’,我们可以随处看见文学元素,这太美了。 ”
在锦创书城,“文学之都青年漫画家全球驻地创作成果展”正在展出。2024年,南京与法国“文学之都”昂古莱姆共同发起“青年漫画家全球游历”项目,通过中外漫画家们走访全球9座创意城市,用游历采风和驻地创作深化世界“文学之都”的对话交流。
南京作为中国首个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一直以来坚持在国际文学界发出南京声音,积极与世界“文学之都”对话交流。在南京的“世界文学客厅”,一场“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围绕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发展展开交流。“爱丁堡艺术节暨亚洲文学之都儿童阅读周项目”“‘青春三行诗’国际传播计划”等多个文学项目在南京介绍并发布。

伊朗翻译家艾森说道:“包括‘文学之都’南京以及世界上其他的文学之都,它实际上和城市都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为什么可以通过文学对话交流,也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生活的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不同部分的故事,提供了很多素材。”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凯瑟琳·帕波维尔认为:“对于南京,我觉得是多样性使得这个城市成为‘文学之都’。同样是多样性,让它成为一个文学丰富多产的地方 成为一个有创新性的地方。”
今年以来,南京入境过夜游客大幅增长,仅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0%,这不仅得益于世界“文学之都”这张金字名片,也在于南京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文化创新模式,从数字观展到各色文创,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表达中的南京模式。在汉学家们参观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时,《金陵图》数字展用技术让古画栩栩如生;在欣赏红楼梦主题越剧折子戏时,汉学家们沉浸于中式美学的现代化表达;在游览中国科举博物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时,南京的深厚历史与文旅创新让汉学家频频感叹。
荷兰翻译家施露向记者说道:“《红楼梦》是最近几年第一次直接从中文翻译成荷兰语,这个版本不是我翻译的,是我的同行翻译的。它是一部很厉害、很棒著作,所以我当然读过荷兰文的版本的《红楼梦》,在这里看到一些《红楼梦》里面的女性,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王熙凤,我觉得她很厉害。”

塞尔维亚翻译家安娜表示:“今天有机会看到科举考试的发展历史,觉得非常有意思,学到了很多知识。之前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学过,但是没有这么详细的了解过。”
从南京看世界,南京文旅局晒出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境外游客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10.1%;入境过夜游客成绩亮眼,增长达三成。文商体旅“百花齐放”融合出新,南京文旅正以亮眼姿态走入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