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线。《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若干规定》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为城市数字治理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我们形成了一整套一网统管的法规体系。”南京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其刚表示,此次立法标志着南京城市数字治理开启了新篇章,迈入“数治+法治”的新阶段。
此次立法采用“若干规定”形式,遵循“小快灵”的立法导向。近年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开展“小快灵”“小切口”立法已成为一大特色。目前,已出台七部“小快灵”法规,将有限立法资源聚焦在解决突出矛盾的“刀刃”上。
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立法处处长张倩说:“小就是切入点要小,快就是响应的速度要快,灵就是法规的精度,对实际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有所体现。比如我们制定了江北新区的赋权决定,及时把国家和省对改革发展中的一些要求,通过法治固化下来,赋予新区主体资格。”
在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入住老人就医方便快捷。2020年《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实施以来,全市致力于营造养老服务共建共治的生态圈,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图景正成为南京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
“我们的医生,护士是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平常量血压,送药,”入住老人王奶奶告诉记者,“做到了小病不出中心,大病及时转院治疗。”
聚焦民生领域关键小事,南京市先后出台《南京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南京市电梯安全条例》《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等,主动回应关切,顺应民意,织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网。
着眼可持续发展长久大计,筑牢生态环保法治网,推动“绿色发展”,南京市还先后制定出台《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南京市水库保护条例》《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条例法规,统筹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系统协同护佑母亲河。
南京市水务局行政审批服务处一级主任科员田海翔介绍说:“我们在突出系统治理,规划管控,和长江文化的保护方面,都有一些突出的亮点,《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推进长江岸线的整治,我们清退了一批生产岸线,长江的水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长江岸线的入江支流水质,连续六年达标,水质质量在全省居于首位。”
十年期间,南京市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52件,为全面推进法治南京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