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南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纵深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江风习习、满目皆绿,在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内,飞鸟群鱼悠然地奏响着美妙的大自然协奏曲。这个总面积26.81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由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和子汇洲5个洲及陆域码头组成。去年冬天,飞抵新济洲越冬的鸟类的总数超过7万只,创历史新高。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宣教员张皖宁介绍:“跟2024年1月份相比,我们的明星物种花脸鸭,同时也是我们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数量是从25580只上升到了6万多只。我们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它的数量是从891只,上升到了12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数量从去年的124只上升到了现在的250只以上,均超了历史纪录。”
万里长江入江苏,首站就是新济洲。2000年以前,新济洲上还有3000多名村民。2000年11月,江宁区对岛上住户全部实施“生态移民”,顺势开启了生态修复模式。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这片洲群于2016年被正式授牌为南京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如今,湿地内的洪泛平原湿地、沼泽地等区域,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近70种越冬候鸟提供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为了进一步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去年12月,国家级生态观测站——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在新济洲启用。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说:“观测站主要有一些湿地实验室,目前有100多个观测站点。还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比如说水下声呐、水下机器人,还有eDNA(环境DNA)技术,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更先进的观测手段,来更好地为湿地修复、湿地保护和湿地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南京新济洲从一个普通的江中小岛变身生态宝库,折射出长江之变。如今,整个长江南京段正在打造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创造性释放长江生态价值,给百姓带来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
鼓楼滨江风光带,作为长江流域唯一一个在市中心江段,能够近距离观赏到野生江豚的城市,市民游客在这里,就能看到可爱的江豚。
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南京联合镇江、马鞍山等周边城市开展多部门、跨区域“春季护鱼—长江禁捕、打非断链”联合执法行动,覆盖所有省、市交界水域,开展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600多次。江豚保护逐见成效,如今,长江南京段可观测到江豚数量约65头。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表示:“南京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非常平稳,而且每年都有新生幼豚的发现。2024年,我们观察至少在南京出生了3到4头左右的幼豚,说明我们江豚族群是健康的、非常好的在种群活动。”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南京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近年来,以农业碳汇交易为代表的创新方案已经成为践行“两山”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2022年7月,高淳区率先启动了江苏省首个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零碳”水稻在种植过程中,秸秆不再直接还田,而是通过高温碳化以生物质炭的形式进行施用,不仅降低了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51%,还提升了稻米品质。
高淳区东坝街道和睦涧村党总支书记、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统田说:“生物质碳减排以后,一个增加了土壤的修复。缓解了病虫害的发生,这样我们一亩田能增加产量大概在30斤左右,第二块就是环境效益。”
去年3月,这块实验田的500亩水稻共核算减排温室气体130.67吨,成为农业碳汇,被上市公司红宝丽集团以每吨75元的价格竞拍购入。
高淳区发改委副主任杨小平表示:“碳汇交易本质就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转化通道的一种。项目减排量在国环认证中心核算和专家评审后,由高淳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发全省首张农业碳票。”
经过长三角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不懈努力,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1至5月,南京PM2.5浓度同比2024年下降4.5%;优良天数比率同比2024年增加1.8个百分点。2025年1至5月,长江干流南京段水质保持Ⅱ类,18条省控入江支流、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