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南京跻身全球十大科研城市前五。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市把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作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校地企携手,努力打通供给端、需求端、转化链“两端一链”。
在南京邮电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内,正在使用仪器的科研人员,不仅来自校内,还有部分来自兄弟高校,或是合作企业。包括南京邮电大学在内,仙林大学城实验室开放创新联盟集结了10多所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仪器共享、技术咨询等公共科技服务,通过小程序预约,便能实现“仪器共享”。
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沈清明表示:“对我们学校来说,共享仪器可以实现我们的对外服务,提高我们仪器的使用率,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来提供一个自我造血的功能。我们一些高端的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他们的一些科研需求很快利用我们的仪器落地,来推动他们的产业发展。”
在需求端,以市场为牵引,方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位于南大科技园的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与隐身材料行业龙头——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从过去“埋头做科研”,到如今“抬头看市场”,企业成立两年来,拓展了在声学、振动及其检测领域的战略布局,也推动着研究院向产业化的加速转向。
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孟祥森表示:“企业规模已经从去年2023年的三十几人,发展到目前一百多人,产值也从原来的2000多万,今年预计可以实现8000万左右的产值。2023年年底实现了全球首条声学超构材料连续化的生产线。”
为了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服务保障,当前南京市依托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省产研院,打造了“4+1”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矩阵。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京(仙林)合成生物创新谷一期的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明年9月投用。该项目由栖霞区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是近年来仙林大学城与驻区高校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项校地合作项目,也是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投资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其中,一期用于搭建合成生物基础研究平台;二期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三期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成果转化中心,旨在抢抓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合成生物学中试及产业化园区。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应亮表示:“建成一个从基础研究开始,到小试、中试、概念验证,最后到产业化落地,做整个一条生产线,真正实现校地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贡献。”
今年以来,南京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今年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和省科学技术奖中,南京29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185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9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落地建设,并同步在宁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