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江苏省南京市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人民是怎么庆祝国庆节的呢?9月29日上午,“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南京档案史料展”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75年来,南京国庆节的欢乐记忆徐徐展开。
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首次公开展出了一批珍藏于南京市档案馆的、有关南京人民庆祝国庆节的档案史料,其中,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和十五周年的档案资料尤为详实、难得,覆盖国庆游行、庆典筹备的方方面面。
梅园新村纪念馆综合业务部主任、策展人林建英介绍:“我们在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到,当时各行各业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游行方队,他们举着国旗、抬着国徽、开着彩车,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沿着中山路,经过鼓楼广场一直到新街口。当时的南京城真的是锣鼓喧天,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在游行队伍里,南京的主要发展成就都能被看到,比如当时的跃进牌汽车、孔雀牌床单等,是几辈人的温暖记忆,让人很感动,可以说当时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仪式感满满的游行庆典,到文化生活气息浓厚的游园游湖、联欢活动,再到当下庆祝形式多元的国庆黄金周,75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人民庆祝国庆节的方式不断改变。整个展览以此分为“幸福的海洋”“欢腾的聚会”和“逐梦的时代”三个单元,共展出近百份珍贵的国庆节档案资料和360多张历史照片。
其中一张拍摄于1966年的老照片,当时只有三岁半的市民孙溯浔正和小伙伴一起在玄武湖参加国庆游园活动,如今他已年过六旬。孙溯浔表示:“那时候锣鼓喧小孩们都很高兴,因为我是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过共产党不懈的努力,国家能变得更强,我们人民能变得更加幸福。”
展览还展出了由市民提供的20世纪50年代缝制的国旗和1950年印制的国旗。
市民王世清谈到:“大家知道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国家公布了国旗的制作,后来北京一个厂连夜缝制了开国大典用的、天安门广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国旗印刷来讲也是反映了国家75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