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江苏南京生物医药企业拔节向上

2024年07月24日

7月20日至22日,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医药战略大会暨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校长郝海平,两院院士张礼和、王广基、王军志等出席开幕式。


这两场“大会”有多重要?

中国医药战略大会,以打造健康产业“政产学研医用金”全新融合生态为特色,是业内最具风向标意义的大会。

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中国药科大学在国家相关部委指导支持下,联合全国药学头部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国家实验室、创新型企业发起成立的科研机构。

该共同体,旨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院校与产业、城市发展的融合,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表示:“我们将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解决生物医药原始创新和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问题。此次成立‘共同体’,通过高校有组织的科研、创建创新型公司、社会资本的介入,打通整个生物医药研发的全产业链,这是我们创新的举措。”

在会上,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研究院揭牌,生物医药高端智库启动。中国药科大学与上海医药、先声药业、人福药业、斯普瑞生物,还签约了校企合作项目。

这两场“大会”为何会在南京举办?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南京,是国内生物医药发展最具活力和优势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南京组建由19个部门、14个板块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专班,送资金、送政策、送服务;先后出台《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促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南京市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政策文件。

2023年6月,南京又出台“推进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培育壮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

今年5月,在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研究与产业发展大会上,南京又“上新”了一批总投资130亿元的生物医药重大项目,并设立了南京市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智库,引导企业攻克“卡脖子”难题。

如今,在生物医药领域,南京相关板块共有各类创新平台约200家,涵盖新药创制关键环节;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遍地开花,服务企业临床研究再度提速,平均为企业节省伦理批件时间近40天;南京相关部门连续3年实施生命健康科技专项,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和临床转化给予资金支持…… 有时候,项目尚在“襁褓”之中,南京的服务就已经启航。

南京生物医药企业拔节向上

近期,南京生物医药企业捷报频传,正进入“拔节向上”的高速成长期。

7月11日,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国产创新药先诺欣再传新动态。该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审批,从附条件批准转为常规批准,成为国内首款获得常规批准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

先声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峰介绍:“我们和北京地坛医院的蒋荣猛院长,合作开展真实世界的研究,全国42家中心参与,入组了3300多例临床患者,最后我们的临床结果显示达到了‘4个减少’的目标:即减少了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其他缓解症状药物的合并使用率,减少病毒转阴的时间,以及减少相应的病程缩短的时间。”

6月17日,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化学1类创新药甲磺酸瑞厄替尼片获批上市。它是靶向药物,主要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

这距离该公司上一款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奥磷布韦片,仅一年时间。

南京圣和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勇谈到:“2002年,我们企业就立足于做创新药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管道,差不多有几十个靶点创新药都在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都会出来。”

据统计,2023年,南京全市纳入监测的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营收为2008亿元,同比增长10%。

今年1—5月,南京市药品生产研发企业申请临床试验59件,其中1类创新药39件;上市许可申请77件,其中1类创新药3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注册申请7件,均居全省前列。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施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