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江苏南京:校地携手破解技术应用“痛点” 首批“人工智能赋能驿站”授牌

2024年06月14日

6月12日,“第一届人工智能交叉应用创新论坛”在南京举办。东南大学邀请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生物医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行业的企业家,共话“人工智能+X”。

东大智力+产业实力
人工智能赋能驿站,来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东南大学“学科交叉与应用融合”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与发展引擎。

该重点实验室,分别与中国(南京)软件谷、泗阳经济开发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金科院大学科技园等单位,联合设立了4家不同主题的“人工智能赋能驿站”。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耿新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推进“人工智能+X”交叉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和应用之间存在断层。

“人工智能赋能驿站”的设立,让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能够走进园区和企业,与一线的开发人员一同研讨,了解市场需求,并提供技术指导。

这些驿站,将结对开展“人工智能+”的定制型公共技术服务与科技人才帮扶,致力于成为“产研合作、校地融合”的新范式。

谷雨·人工智能赋能驿站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宁双路,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6+2+X”产业生态,重点聚焦互联网和元宇宙产业特色,联动东大技术转移软件谷分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校友项目落地、人才交流等项目。

据介绍,软件谷集聚了涉软企业4192家,涉软从业人员36万,形成了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布局了工业软件、元宇宙等新赛道,并前瞻开拓了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新兴领域,构成了“6+2+X”的产业生态。

中国(南京)软件谷管委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杨敏娟说:“谷雨·人工智能赋能驿站的落地,让我们能够借助东大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促进软件谷未来产业发展。”

“海智航”人工智能赋能驿站依托智慧应用融合集成平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拟重点关注视觉检测、人工智能无人机、智慧巡检、数字孪生等,在智能船舶、船海装备、智慧港口等智能制造及智能运营中的应用。

金科院大学科技园“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赋能驿站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不断增强服务、管理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驿站建设资源雄厚,人员、场地、科教仪器等相关设备齐备,拥有丰富的应用推广潜能。

“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赋能驿站聚焦“高端纺织、绿色家居、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行业,首批拟共建企业包括:国望高科纤维(宿迁)有限公司、江苏联康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解决园区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融合、技术攻关、交叉应用实践、人才汇聚培养与产业经济促进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迎来首届“行业顾问委员会”

活动现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行了“行业顾问委员会”成立及专家聘任仪式。

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以及中国电信、中国信通院、吉祥航空、集萃药康等知名企业的30名学者、企业家,获聘为该重点实验室首届行业顾问委员会委员。

今后,他们将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为实验室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场景化、实战化、持续化的咨询指导,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结合。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南京,“家底”如何?

早在2022年9月,工信部就复函江苏省政府,支持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在城市能级、人才技术、产业生态、场景应用等方面,优势明显。

在南京51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在宁的95名院士中,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就有9名。在宁高校的43个双一流学科中,有7个与人工智能相关,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学科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南京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累计布局建设了24家新型研发机构。

南京还实施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协同机制,聚焦开放动态环境下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联合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立南京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投资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

学科交叉与应用融合
南京实践,看这里!

近年来,南京主动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动布局发展和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  

近日,南京又围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1+1”文件。

到2026年,南京力争培育或引进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大模型1个,打造行业大模型20个以上,每年打造30个标杆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600亿元。

而此前,南京已围绕电力、石化、钢铁、汽车等行业,以及制造、能源、文旅、卫生等领域,持续挖掘发布了一批示范场景和案例。

2021至2023年,共有115个产品和方案入选“江苏省人工智能优秀应用解决方案和融合创新产品”。

今年3月,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电力”等五大领域,南京集中发布18个优质应用场景。

此外,“南京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4个项目,入围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南京汽车“智能协同作业”场景等10家企业,入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

目前,南京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500家,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已涵盖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和应用示范层等产业链各领域。

在人工智能软件、算法,传感器及芯片、机器视觉、智能语音、智能无人系统等细分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形成了栖霞区中国(南京)智谷、麒麟科创园、中国(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等多个产业链重点园区。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赵雪子
通讯员:吴涵玉、乔伊果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潘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