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文旅结合“火”, 南京的博物馆大有“看头”!

2024年05月17日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记忆。近年来,南京依托丰富的文物和藏品资源,大力发展文博事业,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如今,“到博物馆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新风尚,“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也进一步激活了南京文旅融合的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南京,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通过运用互联网、数字影像等新技术,搭建富有活力的文化新空间,越来越多的以数字化为媒介的文物活化展览,走进市民生活。今年3月,一场“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这一展览运用全新技术、全新理念、全新视角,对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数字化展示、视觉化传达与场景化呈现,让观众与文物“零距离”互动,真正实现“人在画中游”。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解说员董笑婕说:“《千里江山图》画作本身是没有一年四季的,但是现在应用数字艺术可以展现画作一年四季的的科技感动态和美感,体会当年作家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欣赏以及美的感受。”

同样以数字技术打造科技感、沉浸式展陈的,还有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在“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上,一幅全长近110米、高3.6米的“动态版”《金陵图》,将宋代金陵城的自然风光、风雅娱乐、鼎盛商业进行了全景呈现,观众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全面感知大宋金陵的盛世繁华。

来看展的市民说:“之前在这儿看过电影,看到上面有艺术展,对金陵比较感兴趣,听到别人说是慕名赶来的,觉得这种数字化的东西特别有意思。”


放眼全市,各大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些展陈通过科技赋能,将观展的沉浸感、氛围感、趣味感拉满,不仅更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游客们提供了更新鲜的观展方式,助力南京的“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数据显示,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南京全市景区景点、文博场馆、乡村旅游等监测点接待游客量达108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9.8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分别上涨22.4%和19.5%。而在众多游客之中,不少都是被“博物馆之城”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圈粉”、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探馆逛展:在被誉为“金陵第一园”的瞻园,沉浸式戏曲园林实景演出《金陵·王府往事》收获了大批游客的关注和喜爱,“五一”期间,前来观看演出的游客夜夜爆满。


广州游客许培丽说:“沉浸式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点,让我们仿佛回到曾经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体会戏曲的魅力。”

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博物馆不仅仅是“城市记忆”的记录者,也是推动城市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眼下,南京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既进一步为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赋能,也为南京文旅发展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我们做过统计,全江苏都有类似的情况,10岁到39岁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可能占到了70%,主力人群第二个显著的变化是亲子游多了,经常在节假日、周末的时候看见一家人走进了博物馆当中,所以我想这一切可能和博物馆的热有关,是我们骨子当中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四个“博物馆之城”之一,当下,南京博物馆的发展规模正持续扩大、总体类别正越发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例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民俗类、专题类博物馆通过专题展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令非遗绒花、南京云锦、南京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得以“被看见”“被传承”;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天文历史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自然与科技类博物馆通过展陈和特色活动,对地质、天文、昆虫、古生物等自然与科技奥秘进行科普,受到青少年和家庭的宠爱;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综合类、纪念类、遗址类博物馆通过充分利用文物文化资源,为市民游客全方位、立体化勾勒出南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京备案博物馆数量达80座,全市平均每11.8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2023年,全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3448万人次,举办主题展览227个、社教活动6038场,各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获省级以上表彰近百项。下一步,南京将以更完善更成体系的南京博物馆事业,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力争至2025年,全市备案博物馆数量达100家,国家等级馆20家,平均每1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同时,每年举办展览数200个以上,年观众量3000万人次以上。届时,全市博物馆数量、规模、服务等方面将在国内领先,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


南京市博物总馆党委副书记、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表示:“实际上,我们作为博物馆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阵地,在接待游客、促进旅游、文旅融合这些方面,这几年也做了一些工作,因为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文化文物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历史积淀也是比较深厚的,博物馆也有这样的使命和任务。要让博物馆有看头,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全面的提升,比如说,南京现在正在奋力打造博物馆之城,那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要通过努力,让博物馆和城市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求我们博物馆的从业人员 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同时要加强对文物的展览、展示,特别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加强对文物的诠释。”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缪露 张姗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