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江苏南京:持续打造“很有看头”的博物馆之城

2024年03月11日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宋燕代表、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南京文博领域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为“博物馆之城”建设贡献力量。

“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对文博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今后和所有的文博工作者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进的动力。我们接下来也会继续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系统地保护好我们的文物,发掘好我们的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从事文博事业30多年的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她介绍说,他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文博工作与文旅整合统一起来,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

“2007年的时候,我们考古人员在汉府街的汽车站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就发现了南京城一段东晋时期的古城墙的遗址,随后市委市政府就在遗址上建立了六朝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戴路介绍说,“所有的文物均是南京市博物馆把所有馆藏文物里面进行了梳理精挑细选了1200件,在我们六朝博物馆展出,其中也包括了青瓷莲花尊,还有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是全国禁止出境文物195件其中之一,也是非常珍贵。


开馆10年来,六朝博物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先后被评为最具活力博物馆和南京新锐文化地标。

2023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在江苏考察时,又赋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使命。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南京正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2023年,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77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3448万人次,均居全省首位。

 

在江苏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殷殷嘱托,让南京广大文博工作者更加坚定信心、干劲十足。

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表示:“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深感总书记对文博工作的殷切希望,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干奋进的强大力量和坚定信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路说:“我们作为文博工作者,在深感自己职责使命的同时,也倍感振奋。要再进一步地加强馆校合作,开发出分众化的、系列化的、品牌化的不同的社会教育课程和研学课程,来更好地传播博物馆的文化历史,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设计开发一些新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这样来满足公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孙烈涛说:“对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倍感激励和鼓舞。在奋进新征程中,我们将更加聚焦创建创新,努力提升建设好淬炼党性的教育平台,搭建好陶冶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的宣传舞台,组织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讲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文脉,助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至2025年,南京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力争达到100座,市域内从14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发展到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力争达到20座。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潘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