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款“毒气实验室”玩具,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和愤怒。现在产品虽然下架了,但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市场上?它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当历史的伤痛被做成玩具,当民族的苦难变成商品,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问题,而是关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重大课题。我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但如果这本教科书被扭曲成了娱乐产品,我们的孩子还能从中学到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毒玩具”并非孤例。前不久,央视就曾曝光一批“毒动画”,将孩子们喜爱的小猪佩奇、艾莎公主等动画形象嫁接于暴力、色情内容之中,以“早教”之名行误导之实。无论是“毒动画”还是“毒玩具”,它们都精准地利用了儿童认知的脆弱性,将扭曲的价值观裹上“趣味”的糖衣。长期接触这类混淆是非、消解严肃的内容,孩子们的历史观与生命观,将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被毒化。
更让人担忧的,还有电商平台的失守。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平台方为什么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这种商品的上市?如果连这样的产品都能通过审核,那我们所谓的“监管”岂不是形同虚设?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迅速发声,监管部门快速行动,展现了我们维护历史尊严的共同决心。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需要电商平台切实负起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警惕,共同守护历史的严肃性。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拉紧“责任”的缰绳,守住民族记忆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