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生大事儿,牵动着父母、老师还有考生们的心。湖南那名曾是尖子生的同学,高考物理类考了575分,这个成绩背后,有可能存在青春期沉迷手机的自我松懈。而家长的反应则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了更复杂的涟漪:有人觉得“考不上985就不让上大学”“扫地出门”太不近人情,毕竟575分可以支撑他走进大学校园。家长将他扫地出门、阻断求学路,更像用极端方式发泄失望;但也有人读懂了这份狠心里的纠结——家长提出“让他出去打工挣钱”,或许是想让一直活在“尖子生”光环里的孩子,真正触碰一下现实的重量:当学历和能力与期待不相匹配时,生活的试卷还会不会让你重来。家长的愤怒还可能源于孩子沉迷手机,但不送其升学的决定、却可能让孩子在最需要引导的年纪,失去了通过高等教育重新调整方向的机会。虽然人生是一条“单行线”,但成长从来不是“单选题”。教育的意义也不是要么顶尖、要么放弃,而应该是哪怕孩子跌了跤,也能给他指一条爬起来再走的路。
再看江西那位老师因学生未报考清北而苛责,虽事后道歉,却也折射出类似的执念:教育者太容易把“名校”当成唯一标准,忘了每个孩子的人生剧本本就不同。老师盼学生走得更高没错,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也没错,但当这份期待变成“非此即彼”的枷锁,就会遮住教育本该有的温度。教育需要刚柔并济。对学生来说,“刚”是学会在诱惑面前守住本心,明白青春的筹码该用在何处;对家长和老师而言,“严”是正确引导孩子,而非一味地逼着他向前冲。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既要及时扶正偏差,也要给生长留足空间。说到底,高考是一场成长的试炼,考验的不只是学生的分数,更是教育者的智慧。少一点“非顶尖不可”的偏执,多一点“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耐心,才能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