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2018年全国两会 > 两会聚焦

全国人大代表胡冶:以标准化法治化手段推动质量提升

2018年03月17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冶认为,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共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质量的需要。当前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已从过去的生产领域的产品,扩散到文化、医疗、教育、休闲等各个领域,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创新,同时考虑制定质量促进法,以标准化和法治化手段,推动质量提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如何加快质量提升?胡冶认为,首先要加强标准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规范、提升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标准犹如音乐的乐谱,只有高质量的乐谱,才能演绎出动人心弦的乐章。”他介绍,早在2012年,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以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为基础,筹建了全国标准化系统第一家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射频识别产品质量监督中心(江苏)”。该中心突破了以往标准研究中的专业基础设施匮乏、缺乏硬件支撑平台的窘迫局面,通过建立专业的国家级RFID实验室,为物联网标准研究的事前预研、事中验证、事后评估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世界舞台上,谁掌握了标准,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胡冶说,但现在国际标准那么多,而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才刚刚接近1%。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标准化方面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和国际标准的匹配度也不高。他建议,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标准体系创新,推动相关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让更多的“中国标准”引领世界。

胡冶同时建议,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导向,从国家层面制定质量促进法,以质量为立足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科学立法、严格法治,通过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水平,提振消费信心,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不断增强我国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质量红利”和“质量溢价”,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