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一寸山河一寸血 > 前仆后继赴国难

袁国平

袁国平,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湖南宝庆人。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袁国平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南昌起义打响。一年前,参加过北伐战争的袁国平,又投身于南昌起义之中,任起义部队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0年6月,工农红军第3军团成立,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红5军、红8军。7月27日,红3军团攻占长沙,滕代远、袁国平率红8军留守长沙,管理城内事务。
1931年冬,红3军团在赣南的会昌、安远等地消灭反动武装。袁国平指导部队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建立红色政权,组建地方武装,不断扩大红军,为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袁国平紧密结合战场和部队实际,领导部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工作。他善于及时总结政治工作经验,展现红军部队威武善战的风貌,振奋革命精神,激励战斗意志。
由于袁国平领导战时政治工作卓有成效,被接连擢升为红3军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5820日,在红军主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川北毛儿盖举行会议,通过了北上方针。当日,袁国平与正在患病的红一方面军政委周恩来联名发出《关于北进前的政治保证工作指示》,指出北上“要经过相当时间的草地行军与可能的战斗,因此在北上前,必须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与必要的物质补充”,特别在毛儿盖要动员割麦子、做草鞋,找羊毛或皮子、毯子做衣服。实践证明,这个指示及时并切合实际,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国平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他无暇顾及深爱的亲人,先后将三个子女送回老家。因为贫穷无依,长女13岁即作童养媳,次女2岁病夭,幼子曾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乞讨度日。他的家庭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牺牲。他严于律己,关心战士。长征时,他的军马经常驮着伤员,而他的妻子、红军女干部邱一涵用一双缠裹过的小脚,一步步走完万里征途。
1941年1月,蒋介石集团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袁国平等率部与敌人血战七昼夜,15日最后突围时,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