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一寸山河一寸血 > 前仆后继赴国难

青口十八勇士

1941年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最艰苦的阶段。为了粉碎侵华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以及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八路军115师决定东进滨海,发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青口战役。
1941年3月,青口战役打响。八路军部队从海头镇起始,一路连克兴庄、寺后、大沟南、下口等伪据点,所向披靡。25日晚10点,部队对青口发起总攻。突击队用炸药包炸开小东门,主力部队迅速突入,与敌人展开惨烈巷战,一举攻克伪保安总队、伪警察局、军火库,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重创敌军。此次青口大捷,击毙日伪200多人,俘虏伪军800多人,成功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这一仗,为我军在敌后抗战打开了新局面,也奠定了罗荣桓、陈光等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滨海长驻的基础。
而在战役最为惨烈的尾声,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在青口镇火叉巷悄然上演。3月26日凌晨,战斗任务完成,主力部队按计划撤退。但此时,教导2旅1营1连7班的战士们却被日伪军团团包围。他们的任务,是掩护大部队安全撤出。7班机枪班长原飞友带着战士们退守到火叉巷一处院落,坚守阵地。枪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在紧邻的院子里,是同连的1排排长赵本源率领的2班,也在死战不退。两班战士凿墙会合,十八位勇士并肩作战。他们有个共同的目标:敌人不到二三十米内,绝不开枪。他们用有限的子弹,造成最大杀伤。敌人一靠近就被击毙,一时间,日伪军不敢靠前。弹药即将耗尽,鲜血染红衣襟,十八位勇士却无一人退缩。赵本源排长腹部中弹,濒临昏厥,他紧握战友的手,用尽最后力气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饮弹自尽。腿部重伤的副班长,为不拖累战友,也选择自戕殉国。原飞友把机枪拆解,丢弃零件,只留一句话:“人可以死,但枪不能留给敌人!”——枪毁了,子弹打光了,可战士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

八位战士换上便装躲入百姓家中,为避免连累群众,他们再次挺身而出,和日伪军厮杀,最终力竭被俘。6天后,战士孟兆阁挣脱绳索并救出原飞友、孙玉琨、李会元3人并逃脱。孙玉琨、李会元脱逃后下落不明,原飞友因伤势过重牺牲,仅孟兆阁在伤愈后重返战场,于1944年在石沟崖英勇牺牲,完成了他未竟的誓言。马培真、孙洪太、何北生、张秀阁后被敌杀害。他们,是铁骨铮铮的军人,是用生命写下忠诚的民族脊梁。他们,就是青口十八勇士!

1942年,八路军教导2旅在抗日山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祭奠这些英烈的忠魂。1944年,“青口十八勇士连”正式授旗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