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字之钟,1893年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同盟会成员龙鸣剑等人成立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年仅18岁的王铭章,毅然加入同志军,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战斗中。此后,王铭章一直在川军任职。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浪潮,王铭章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反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拥护。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沿津浦路南北夹击,企图攻取徐州。滕县和临沂均为鲁南要地,是日军由山东北部进到运河沿线的必经之地,津浦铁路线上的韩庄和临枣支线上的台儿庄紧临运河北岸,日军欲侵占运河以北地区,滕县和临沂首当其冲。时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任命王铭章为第41军代军长,指挥部署防御,全力迎战进攻藤县之敌。
3月14日,日军第10师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滕县外围阵地展开全线攻击。15日,日军万余人向滕县右翼迂回,企图绕开第41军正面阵地,直接攻击滕县县城。面对装备精良的万余日寇,守城将士依然奋不顾身,誓死保卫滕县。
3月15日夜,王铭章下令紧急加固工事,部署城防。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王铭章鼓舞将士:“以我军薄弱兵力和劣势武器,担当了津浦线上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形势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
17日下午,日军派出20余架飞机轰炸南关,并以重炮猛轰南城墙,其步兵部队则在坦克的掩护下进攻南城。此时,东面日军在坦克掩护下经过猛攻突入东关。王铭章见援军无望,致电孙震:“决心死拼,以报国家。”日军攻占南城墙和东关后,王铭章到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城内各部与日军展开巷战。在战斗中,王铭章带领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日军火力猛烈,王铭章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滕县之役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徐州防务充分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粉碎了日军南犯徐州的企图,也为夺取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38年5月8日上午,王铭章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毛泽东和吴玉章、董必武等人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2014年9月,王铭章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