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一寸山河一寸血 > 血肉之躯筑长城 > 北平

赵登禹:抗战中第一位以身殉国的师长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曾经响彻中华大地,激励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它的诞生,与抗日名将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息息相关。

赵登禹1914年入伍,曾追随冯玉祥参加过北伐战争,因骁勇善战成为军中名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抵近长城,妄图进逼关内。1933年初,日军进占承德,随即分兵攻击长城各口,由于中日两军装备差距较大,为扬长避短、出奇制胜,29军37师109旅旅长的赵登禹从各团挑选了身强力壮的500名精兵,组成大刀队,并在夜色掩护下,亲自率领战士偷袭敌军营地。

1933年3月,赵登禹率领大刀队与日军在喜峰口短兵相接。“一声令下,砍!拉开这个大刀唰唰就顺着砍,当时日军就人头落地,一下把这个阵地上的敌人几乎就是五百多人全部砍杀。”赵登禹将军女儿赵学芬这样描述道。这场被称为“喜峰口大捷”的战斗,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受挫。大刀队虽死伤惨烈,但却给了日军以重创,一向气焰嚣张的日军,从此对大刀队心存畏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战事爆发,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此时,已升任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赵登禹部渐渐陷入孤军作战。枪林弹雨中,“大刀队”队员冲锋陷阵,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7月28日,赵登禹率卫队旅和军训团在丰台区大红门遭到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当场牺牲,时年39岁。

赵登禹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战死疆场的两位高级将领,他们的壮烈牺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各地都举行了悼念两位抗日英烈的活动。

1952年6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赵登禹等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对赵登禹将军墓修葺一新,并重立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其墓被公布为丰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