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二·九运动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1935年,日本侵略军进军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


各地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形成了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正在音乐系攻读的孙慎和许多同学一样,中止了学业,投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队。抗日救亡的生死战争,激发了孙慎的创作冲动。他和诗人周钢鸣一起在1936年初创作了《救亡进行曲》表达了全国人民不分工农兵学商,奋起救亡、赶走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的决心。

毛泽东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中评价:“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红军走到陕北打了胜仗而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之下发生的。广大青年学生起来反对当局对他们的压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个运动的发生,轰动了全国。它配合着红军的北上抗日行动,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使抗日运动成为全国的运动。所以,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