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小康江南 > 全面小康

苏州:文化滋养,让小康生活有声有色

2021年12月27日
坐轨交,可以借阅图书;住酒店,能听评弹小剧场;刷手机,可以“点单”海量文化服务……近年来,苏州紧扣“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高水平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模式”升级版。
作为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与承载地,同时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苏州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6年,苏州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今年4月,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在苏州召开,与会嘉宾高度评价苏州经验。当前,苏州持续推进覆盖城乡、普惠均等、群众满意、引领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了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完善基础设施:
从行政化“全设置”到城乡“全覆盖”
苏州城西,狮子山下,今年9月底试运行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已成为“网红”景点。每到周末,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吴越春秋的刀光剑影,宋元平江的城坊纵横,明清四家笔下的山水气象……在这里,“江南文化”可见、可听、可感。“西馆试图将博物馆界定为城市的一个文化空间。”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谢晓婷说,这个空间里集合了展览、教育、文娱等多种资源,既满足观众精神需求,又丰富城市文史版图。
苏州博物馆西馆是苏州新一轮公共文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早在2017年,苏州以人口聚集度、辐射半径和网络覆盖密度为依据,以城乡布局更均衡、设施利用更便捷、常态服务更丰富为目标,大胆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出台了《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积极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2.0版。
根据规划,苏州近年来先后建成开放苏州湾文化中心、狮山文化广场、苏州工业园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多个重点公共文化设施聚集区,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苏州博物馆西馆等一批全域枢纽型现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张家港塘桥文化中心等一批2.5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2021个位于村(社区)和城乡人群聚居点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从行政化“全设置”走向城乡“全覆盖”。
目前,苏州共有公共图书馆858家,文化馆(站)104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151家,24小时图书馆、城市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116个,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6000万人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为了充分调动各板块各条线积极性,苏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并进一步细化考评指标,将“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等公共文化建设核心指标,纳入对各市(县)、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
提升服务质量:
紧扣“最江南”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画在青花瓷的古盘里,编在红丝绳的情结里,一条叫做‘小康’的鱼,守望在中国除夕的习俗里……”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百年百场’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中,曾获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的女声表演唱《一条叫做“小康”的鱼》再次“出圈”。歌曲由省文化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文化体育站共同创作,以苏州评弹为音乐元素,选取“鱼”为意象,把小康概念化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生活图景。
正如歌中所唱,在苏州,百姓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近年来,苏州紧扣“最江南”核心城市特点,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苏州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均依法建立了各自的服务标准体系和年报制度,标准覆盖率和实施率达100%,群众满意度均超95%。
今年9月,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在苏州举办,集中呈现了苏州塑造“江南文化”品牌的丰富成果。以“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为依托,苏州这几年深入开展“长江文化艺术节”“江苏书展”“群众文化繁星奖”“苏州市少儿艺术节”“苏州阅读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一城一节、一区一名片、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公共文化联动新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与“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同期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首次新增“江南小书场”驻场演出,得到观众一致好评。“江南小书场”是苏州紧抓文旅融合新机遇、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去年12月起,苏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推动苏州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演出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以小剧场演出的形式传播“苏州声音”。截至目前,苏州已建成“江南小书场”60余个,基本实现全市域广覆盖。
精彩的演出和展览全年不断,老百姓成为最大受益者。仅以“戏曲百戏盛典”为例,从2018年至2020年,三届活动共吸引全国1.2万余名戏曲演职人员参演,348个剧种、408个剧目轮番亮相,开展演出201场,其中基层巡演74场,现场观众人数达11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亿人次。
丰富产品供给:
调动多元力量参与精准满足百姓需求
点点手机,文化服务就能送上门,在苏州,这项福利每年惠及数百万人次。公共文化配送是苏州创新开展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今年还被列为苏州“我为群众办实事”20项市级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通过“菜单式”点选、项目“订单式”配送,将舞台建到群众家门口,将活动送到群众眼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
今年,围绕“苏州最江南·文化惠民心”服务品牌,苏州全市共有474个项目入选配送菜单,预计全年为基层群众配送各类文旅活动1000场,直接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覆盖影响近700万人次。
高频次的文化服务配送需要大量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那么,“菜单”上的“菜品”从哪里来?据介绍,目前,苏州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今后将以“分区域、分人群、分层次”为标准,引入长三角城市优质资源,开展“大范围、深入化、常态化”多样供给,精准满足百姓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
以“苏州最江南·文化惠民心”——公共文化和旅游活动配送项目为例,这种创新形式极大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入选配送菜单的474个项目,就分别来自上海、南京、无锡、南通、宣城等210家供给主体。今年起,公共文化配送平台还新增了数据统计、反馈监测等功能,帮助各路“厨师”根据百姓口味及时更新和完善“菜单”。
为了更大程度调动多元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苏州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2015年起,苏州陆续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苏州市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端出“真金白银”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年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超3000万元。
苏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文广旅局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发展定位,按照苏州文化“高”“融”“大”“上”攀新高发展要求,立足全域大力实施“设施联通”“品牌塑造”“精准供给”“融合创新”“智慧赋能”公共文化五大工程,推动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