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广播电视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钟山时评

减法做完了,加法在哪里?

2019年12月30日

为教师减负,有人表示早该如此,但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直呼:学生的负担还没减呢,就张罗着要给老师减负,这减负的主角是不是弄错了? 

那么,教师减负,和学生减负之间,究竟有没有关联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生减负这个话题。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老生常谈了。再不懂教育的人,也能对学生减负说上几句。可是,被说了这么多年,关注了这么多年的减负,为什么到现在,不但没有解决,引发的争辩乃至矛盾还愈演愈烈呢?不久前,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24小时阅读量超过10万。年轻的父母们,因为新一轮的减负措施,竟然与学校、老师,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站在了对立面。 

减负错了吗?家长们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正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吗?当然不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 

回想一下,早些年提到减负,家长们都感到新奇且期待。然后,等着等着,没啥具体成效,也就作罢了。一年年过去,减负就像是教改路上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不说不行,不做不行。可是,家长的心态却在这样的等待中悄然发生着改变。从希望,失望,漠然,再到如今的不解与反对。而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也在经年累月中越减越重。 

勤奋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不合理的学业负担,的确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由来已久,成因也很复杂。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计划激增,大学却没有真正实现理想的分类招生、多元评价和多渠道入学,社会人才评价标准也不尽科学合理。高考竞争并没有因扩招而趋缓,反而转变成更为激烈的名校竞争,直到许多地方政府直接将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政绩指标。另一方面,就业竞争的加剧,也直接向家长传递了压力。也正因此,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入备战状态。各类幼小衔接班、名校冲刺班风起云涌的背后,是家长们对于“赢在起跑线上”的执念。 

在此背景下,“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实际成效是:学生及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一方面提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高升学率的“县中模式”广受推崇;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学校在大力减负,另一个地区、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学校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名校录取率高的结果,引发广泛的质疑;还有不同家庭、不同学生之间的升学、就业状况,也给一些家长带来不小的冲击。在这样的循环中,在怀疑中,“减负”在众多家长心目中成为“负名词”,主管部门的减负举措难免受到质疑。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正本清源,需要引导全社会、包括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甚至是培训机构,去了解教育最本真的含义,去认知教书育人究竟何为“人”?“教育就是一场修行”,这不只是心灵鸡汤,也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理解。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做着的种种努力。从全国层面的公民同招,到江苏省的高考新方案发布,再到南京市的中考艺术测评启动等等……这一项项制度、新规,就是一个个信号,传递着教育减负过程中的加减之道。 

如今,《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将教师从不必要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压力缓解了,孩子们自然也就减负了。 

而当所有的减法做完了,我们就可以考虑做一做加法,比如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全面素质的评价标准,当然,还有高校的分类招生培养、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所以说,换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减负,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教师减负也许正是教育减负、学生减负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审核员:张超 王会敏 张清雅 杨兰 缪露
  • 责任编辑: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