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莲藕,刚用水枪冲出来就白生生的,每天能卖1000多斤!”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韦岗街道的连片藕塘里,种藕大户施祥胜弯腰提起一串莲藕,水珠顺着藕节滚落,溅起的塘水映着层层莲叶,满是生机。谁能想到,这片年产超30万斤莲藕的“金荷塘”,几年前还是“雨天涝、晴天荒”的水洼地——而这变化,正是润州区用生态“活水”浇灌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小田变大田”引来源头活水
“以前这块地,一家几亩散着种,一到雨季就积水,庄稼淹得只剩秆儿,收成都没个准头。”站在藕塘边,韦岗街道党工委工作人员指着脚下的土地说,为破解水洼地“低产低效”的困境,街道2022年在农业部门指导下,以“小田变大田”改革为抓手,集中流转土地279.4亩,招引5个专业种植大户,把零散涝地整合连片,种上了高产莲藕、优质蔬菜。
“光整合还不够,得让‘死水’变‘活水’。”该工作人员说,街道同步推进“生态打底”:整修贯通机耕道,让运输车辆能直接到田边;修缮田边水利设施,既解决雨季内涝,又保障旱季灌溉,“现在藕塘里的水‘活’了,旱能蓄、涝能排,莲藕长得稳,采藕、运货也方便,土地利用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多!”
生态基础筑牢了,效益跟着往上走。施祥胜承包的100亩藕塘,如今日均销量超1000斤,还带动周边1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靠这‘活水塘’,一年收入比过去翻了番,心里踏实!”施祥胜说。截至目前,韦岗街道已培育6名懂生态种植、善市场经营的“新农人”,农民人均收入随生态产业发展稳步增长。
产销联动让活水润出“金效益”
“来尝尝我们的莲藕,生吃脆甜,炖汤粉糯!”在韦岗街道“和美乡村 ‘藕’遇韦岗”主题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正忙着给游客递上切好的莲藕。展台前,新鲜莲藕、镇栗青南瓜、凤铃椒等生态农产品摆得满满当当,不少游客一边品尝,一边扫码下单。
“生态种得好,更要让好东西‘活’起来、卖出去。”街道负责产销对接的工作人员介绍,为让生态农产品走出田间,街道不仅搭建线下推介平台,还签约“政校村企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用“技术+渠道”为“荷塘经济”注入新活力:“‘润农先锋’团队定期来指导生态种植,避免化肥农药污染;大学生实践团队帮我们做电商直播,去年线上卖了3万斤莲藕,比线下批发价还高两成!”
生态品质成了“金字招牌”,村民们的口袋也越来越鼓。“我把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能拿租金,平时来藕塘采藕、打包,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块。”村民李阿姨笑着说,现在村里不少人都像她一样,既是生态产业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受益者。
流域治理种出“绿色银行”
顺着藕塘旁的生态步道往深处走,便到了韦岗街道东家庄小流域。眼前,清冽的塘水倒映着岸边甜柿树,2000余棵果树郁郁葱葱,几名村民正忙着修剪枝条。“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土都被雨水冲跑了,地里长不出好庄稼。”村民黄师傅拿着刚摘下的甜柿告诉记者,如今不仅环境好了,果子还能卖钱,“去年我家5棵树就卖了2000多块,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润州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详解这片流域的“焕新密码”:2023年,东家庄小流域治理被列为区十大民生实事,投入102万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清淤塘坝1.1万立方米,让淤塞的塘坝重新“呼吸”,恢复蓄水灌溉功能;新增林草措施面积1.87公顷,种上经济林和水保林,既固土防沙,又能结果创收。
“现在这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超90%,林草覆盖率达30%以上,生态好了,‘钱景’也来了。”该工作人员说,每到甜柿采摘季,不少游客专程来体验乡村游,带动周边农家乐、农产品销售,“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从‘要我护生态’变成‘我要护生态’,连孩子都知道要爱护树木、保护水塘,这才是长久的‘绿色银行’。”
暮色渐浓,藕塘里蛙鸣与林间的虫鸣交织,夕阳为莲叶镀上金边。从水洼地到“绿荷塘”,从“生态包袱”到“致富源泉”,润州区正以生态为笔、以活水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不断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新故事——这故事里,每一滴生态“活水”,都滋润着群众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