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广播电视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焦点

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农业解法”

2024年05月23日

连日来,各地抢抓农时,全力抓好“三夏”生产,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深入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通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更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江苏3500多万亩小麦丰收在望,各级农技植保人员惠民下乡,指导农户做好小麦测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浙江宁波、桐庐等地启用智能化循环式烘干机,24小时连续作业,温度、水分等实时监控,大幅提高麦收作业效率;江西南昌193.5万亩早稻长势喜人,农户科学管水、及时追肥,为夏粮丰收打下基础;广州增城推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水稻亩产有望提升200斤左右……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进一步夯实丰收基础,将农业机械化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融合在夏收、夏种、夏管的全过程,构建立体多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数字化管理是实现智慧农业的最佳手段。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将成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改变过去那种依赖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传统生产方式,需更多依靠科技赋能。在湖南长沙,高标准农田里新的抽排灌溉系统不仅减少灌溉用水损耗,还让农民抽水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为早稻有效分蘖提高结实率打下良好基础;在浙江海宁,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周期自动调节水量,真正做到按需供给;在吉林永吉,通过建立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外太空遥感卫星的多层立体管控平台,实现全流程远程监控……无人机作业、农业遥感、卫星定位、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从更高维度捕捉农田信息,实现精准布局与管理,让农业正从“体力活”转变为“智力活”,呈现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蓬勃图景。

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是高效农业的关键。近年来,乡村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科研队伍、乡村产业发展“雁阵”和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但农业复合型人才仍存在短缺。一方面,要从本土农民着手,提高农民对数字化农业技术的掌握、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熟练使用,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乡村建设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大新形势下的人才队伍储备,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农学相关专业扶持力度,配套对应社会保障制度,让技术人才真正能留下来发挥所长。此外,部分地区探索搭建的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也为农民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提供了全新方向,不仅实现农产品供需信息的高效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价值,也让农民通过“云端”学习和分享先进经验,进一步惠农利农,创新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要始终以新质生产力作为强大引擎,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保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答出新质生产力的“农业解法”,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何宸)

  • 来源:宿迁网
  • 编辑:周芷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