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AI·镜界—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启动建设,首批12个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当前,南京正奋力冲刺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生态街区这一产业新地标撬动“万亿未来”?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软件谷探访首批入驻的产业项目。
在清飞仿生技术研究院,来自北京清飞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新款仿生交互机器人“妮娅”正在进行调试。它不仅拥有着人类的面貌、细腻的皮肤,人工智能大模型还赋予了它聪明的大脑,可以与人聊天、进行情感交互,还能同步完成真人动作,可应用在展览展示、医院导诊等场景,目前已经在南京批量生产。
清飞仿生技术研究院院长俞科介绍说:“此次入驻街区的项目就是强交互场景下的仿生交互机器人,结合多模态交互能力,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情绪识别算法与人机交互设计的融合,集成视觉、触觉、运动控制等多维度感知能力,为街区的企业一方面提供训练的硬件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真人化交互体验,在模拟搭建的应用场里,深度摸索需求场景和场景需求衍生,将机器人应用落在实处。
在莲偶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这个巴掌大小的椭圆形智能体“会译蛋”,搭载着自研的人工智能算法。它可以化身为“会议小助手”,不仅能根据会议内容,快速地将语音转成文字、进行外文翻译,还能生成会议纪要和思维导图,有效提高了开会的总结效率。与此同时,内置人工智能语音交互装置的毛绒玩偶、全国产化技术的VR(虚拟现实)眼镜等,莲偶科技正在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持续发力,研发更多人工智能相关硬件新产品。
莲偶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旺说:“软件谷有大量的人才资源,软件谷也给我们相应的一些扶持政策,帮我们链接资本或者市场,以及科研院校等等,这些资源能帮助我们企业更好成长。”
此外,“人工智能+声学”融合大模型、水上货运数字平台等,多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正在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落地、破土、生长。当前,中国(南京)软件谷正持续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本次启动建设的南京人工智能生态街区,总体规划范围1.9平方公里,以云密城、汇智城、紫创城为三大核心载体,规划了智能生产、数智居住、商贸配套、低碳生态四大片区。同时,为保障产业项目顺利运行,生态街区还全面完善了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构建了研发创新、产业孵化、应用示范一体化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致力打造人工智能与软件产业深度融合先行区、垂类应用创新示范区和数智跃迁新引擎。根据目标,生态街区计划在五年内集聚1000家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打造500个垂类应用产品,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