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南京夏收夏种收官 智慧农业绘就丰收新图景

2025年07月28日
金黄的麦浪渐次归仓,碧绿的秧苗铺满水田。随着南京市近130万亩水稻插秧工作完成,标志着“三夏”夏种战役正式收官。在今年的“三夏”作业中,新型农机装备,数字化管理平台,精选优质高产稻种等科技创新元素频现,勾勒出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向“新”而行的生动图景。


夏粮抢收,效率与减损是核心。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推广智能化、低损失农机装备,为颗粒归仓提供硬核保障。在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精准作业,高效抢收小麦。


浦口区谷满满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邵立昌说道:“我们从合作社调了10台收割机进行抢收,保证粮食安全进仓。

针对油菜机收损失大的行业痛点,南京市重点发力,通过推广搭载新型割台的收割机、割晒机、捡拾机等设备,有效降低收获损失,提高产量。


南京谷裕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邢忠亮表示:“新型的杂粮割台明显感觉到机损少,很直观地能感觉出来要少很多。传统收割机机损大概在15%以上,催熟过后用新型割台收割机及时收割,机损基本上能控制在10%左右。



通过科学调度农机具、全面推广低损高效新型收获机械,有效控制了机收损失率,南京市将夏粮“丰收在望”转化为颗粒归仓。

“三夏”期间,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引擎。在江宁区开太红家庭农场,得益于贯穿水稻全产业链的“慧种田”数字平台的运用,负责人叶红兰无需顶着烈日巡田,通过手机就能轻松管理灌溉。



南京市开太红家庭农场负责人叶红兰介绍道:“之前我们灌溉水都是人工来操作,有可能水放多了或者放少了。现在因为我们有了智能灌溉,我就通过手机操控一键启动来关阀门,水少了我再补水,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还节约了人员。

智慧化应用已延伸至生产前端。在浦口区永宁智能育秧中心,“数字育秧管控中心”如同“智慧大脑”,实时收集育秧设备运行数据,精准控制两条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和暗化催芽环境。仅需4名工人,该中心一季最高可育秧4万亩,效率与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


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表示:“我们每一盘下多少种,每天出多少苗,速度是多少,都可以了解得清清楚楚。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大屏上都能看得到,尤其在净种、暗化方面更是数字化。我们水温调到28度就是28度,外面哪怕是零度,室内还是这个温度。

记者从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育秧质效和稻田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后,今年南京市水稻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并提前5天左右完成播栽,实现“不栽七月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南京市还将优质高效贯穿稻米产业链全过程,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在江宁区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科研人员正致力于优质品种选育。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教授王益华对记者说道:“我们综合效益要高于市场上的一般品种,亩增效益超过400元/亩。以‘宁香粳9号为代表的一批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也代表了我们南京育成的品种冲出江苏走向全国。



目前,“宁香粳9号”已推广至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份,推广面积超过250万亩。“南粳46”、“宁香粳9号”等优良品种在南京市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覆盖率已达100%,配合农技部门全程技术指导,确保了南京地产大米既高产又优质。

麦浪归仓,稻秧新绿。在今年的夏收、夏种作业中,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生产成为显著亮点。从高效低损的智能农机驰骋田间,到智慧平台实现“指尖”管理、“云端”种田,再到优质良种筑牢丰产增收根基,科技创新已成为南京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台
  • 编辑:毛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