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抢收,效率与减损是核心。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推广智能化、低损失农机装备,为颗粒归仓提供硬核保障。在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精准作业,高效抢收小麦。
浦口区谷满满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邵立昌说道:“我们从合作社调了10台收割机进行抢收,保证粮食安全进仓。”
南京谷裕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邢忠亮表示:“新型的杂粮割台明显感觉到机损少,很直观地能感觉出来要少很多。传统收割机机损大概在15%以上,催熟过后用新型割台收割机及时收割,机损基本上能控制在10%左右。”
“三夏”期间,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引擎。在江宁区开太红家庭农场,得益于贯穿水稻全产业链的“慧种田”数字平台的运用,负责人叶红兰无需顶着烈日巡田,通过手机就能轻松管理灌溉。
南京市开太红家庭农场负责人叶红兰介绍道:“之前我们灌溉水都是人工来操作,有可能水放多了或者放少了。现在因为我们有了智能灌溉,我就通过手机操控一键启动来关阀门,水少了我再补水,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还节约了人员。”
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表示:“我们每一盘下多少种,每天出多少苗,速度是多少,都可以了解得清清楚楚。在手机上、在电脑上、在大屏上都能看得到,尤其在净种、暗化方面更是数字化。我们水温调到28度就是28度,外面哪怕是零度,室内还是这个温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南京市还将优质高效贯穿稻米产业链全过程,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在江宁区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科研人员正致力于优质品种选育。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教授王益华对记者说道:“我们综合效益要高于市场上的一般品种,亩增效益超过400元/亩。以‘宁香粳9号’为代表的一批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也代表了我们南京育成的品种冲出江苏走向全国。”
麦浪归仓,稻秧新绿。在今年的夏收、夏种作业中,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生产成为显著亮点。从高效低损的智能农机驰骋田间,到智慧平台实现“指尖”管理、“云端”种田,再到优质良种筑牢丰产增收根基,科技创新已成为南京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