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南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创新举措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南京积极响应,在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2024年,南京统筹推进239项年度改革任务,成绩斐然,6个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其中“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功跻身年度30大市域改革案例。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视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2024年,南京市重磅发布《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从“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平台、金融、生态”六大维度精准发力,推行22条有力举措。
同年9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落地生根,并迅速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紧接着,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首家引入的高校项目团队入驻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
该团队由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顾忠泽教授挂帅。得知顾教授及其团队创办的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处于研发与产业化的关键阶段,资金需求迫切,江苏银行南京分行迅速行动,率先启用创新产品“成果转化贷”。协同支行仅耗时两周,便为顾教授团队提供1000万元授信支持,12月24日,全国首单“成果转化贷”支持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签约团队的业务成功落地。
江苏银行南京分行普惠金融部(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刘宁表示:“我们强化‘更早’服务,创新‘签约即贷’方式,实现对来苏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团队的全覆盖服务,帮助创新主体降低融资成本,升级‘更快’流程,根据高校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采用‘里程碑’式放款,提高转化效率,转化‘更优’成果,创新‘认股选择权’方式,提升企业股权估值,彰显成果转化价值。”
除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果丰硕,2024年南京在其他改革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在产业基金布局上,南京围绕产业强市目标,于去年6月成功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4+N”产业基金集群。该集群围绕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培育四大方向,精心构建“重点产业全覆盖,服务生命全周期”的基金接续投资体系。
同一时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产业专项基金组建发布,南京成功落地4支。11月,省战新母基金对首个直投项目——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投资协议签署,江苏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母基金直接投资3000万元,还撬动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投资1亿元,助力企业获得1.3亿元融资,用于高端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整机以及具身智能相关软件技术研发。
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臧家炜介绍说:“当前我们已经研发出来20多款高端的协作机器人产品以及相关的工作站,基本覆盖了市面上现有的产品型号以及应用场景,同时今年我们也推出了首台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相关的核心零部件基本上能达到90%以上的自主研发率,软件基本上属于100%自研。”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南京发布60个创新应用案例,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等多方面入手,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积极帮助2593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助力企业重塑市场形象,重回发展正轨。
南京还持续深耕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金融创新。设立60多家科创金融专组组织,精心研发200多款科创金融专属产品,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先后挂牌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搭建起“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通道,为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南京索能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光伏清扫、巡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的光伏清扫机器人产品服务于“五大六小”等国内头部光伏企业。随着电力行业迅猛发展,企业在科技创新、设计生产方面资金投入巨大,面临融资难题。江宁开发区高新园科创金融服务驿站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各类银行、投资机构,2024年年末,助力企业在一周内成功获得一千万左右的首笔省政府扶持资金。
南京索能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刘新华说:“首笔扶持资金的进入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在公司承接业务以及研发投入方面有极大助力作用,成功把公司业务从千万级别,到去年营收超过三千万,并且今年有望往五千万以上规模化企业发展。”
一系列改革举措成效显著,以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突破口,南京的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3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超7000多家。这些“南京成果”“南京制造”正源源不断地从高校、平台、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坚实支撑,也为南京在新的一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