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广播电视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南京国家级“小巨人”成长秘笈:瞄准“卡脖子”,练就“独门绝技”

2021年04月13日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截至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级“小巨人”15家、省级“小巨人”182家。 日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为“小巨人”成长“加营养”。   
连日来,记者走访南京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探寻他们的成长秘笈。  
练就“独门绝技”, 
创新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刘天(化名),工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教授级高工,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特殊贡献人才”,获终身特殊人才津贴补助,曾就职于美国一家大公司的研发部门,担任首席工程师,是医学超声成像行业前沿技术的领导者,在高端医学超声成像系统研发创新方面取得了国际开创性的成果。  
“借助刘天博士多年主导研发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声诊断成像系统和产业化经验,麦澜德在盆底超声技术实现质的突破,练就‘独门绝技’,提升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瑞嘉介绍,该公司正在推进的盆底功能性超声成像智能诊断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符合国家实施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政策方向,对标国际一流超声成像系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创新研发的成果至关重要,关键人才则是重要支撑。”

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性能智能盆底疾病康复诊疗仪器设备。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摄 
杨瑞嘉将目光锁定在刘天身上,于2019年11月将其引进。杨瑞嘉表示,目前刘天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对重点项目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的促进作用。公司还制定形成“研发—生产—应用—再研发”的可持续良性的研发闭环体系,每年持续以超过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6000万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因此,每个“小巨人”都对研发投入不遗余力,求才若渴。如南京百斯杰研发中心,配备了一支70余人、硕博占比50%以上,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酶及生物反应技术研究开发队伍,其中包括从事酶及生物催化反应的工程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人员。  
研发创新的投入,为“小巨人”带来了技术优势,练就“独门绝技”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麦澜德的主营产品高性能智能盆底疾病康复诊疗仪器设备,属于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之一——“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百斯杰陆续推出4大系列共计30多个酶制剂产品,均为企业自主研发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绝大多数产品应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产品使用;艾德克斯电子(南京)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电源专用多核心DSP数值运算处理器,摆脱欧美技术制约,彻底解决数字电源因运算速度不足造成炸机的问题瓶颈。  
瞄准“卡脖子”,
补短板、填空白撬动大市场 
目前,国外在各个领域频频针对华为“卡脖子”,作为基础元器件的5G通信设备用宽温高精度温补振荡器便是其中一项。  
南京中电熊猫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志祥介绍,全球四大通信设备厂商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宏基站天线模块和小基站设备上都需要使用这个系列的温补振荡器,目前这个系列产品主要由国外少数几家晶体制造厂商提供。 
南京中电熊猫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封装测试区,工作人员通过设备设置各项参数,指挥机器工作。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摄 
“元器件行业是制造业的根本,对进口形成依赖将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随着国家5G新基建的发展,5G通信设备用宽温高精度温补振荡器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高志祥告诉记者,熊猫晶体几年前瞄准了这一项目,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最终成功开发出这个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截至目前,熊猫晶体的整体产值规模国内排名前三,其中振荡器产品的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  
是守着老路子不放“挣快钱”,看似涉足多个领域却无一精通,还是遵循“做专才能做强、做专才能做大、做专才能做久”的发展路径,占据行业制高点?多家“小巨人”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了后者。
“2003年之前,25公斤铝塑复合重包装袋国内都是进口的,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南京沪江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澄说,公司瞄准了这一领域,不断研发摸索改进工艺,完全替代国外进口,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多年来,酶制剂市场一直被国际公司占有,行业迫切希望国内企业可以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保障国家食品及饲料产业链安全。南京百斯杰成立之初就立足于研发,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酶制剂企业的技术壁垒,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第三位。  
政府当好“店小二”, 
去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高 
南京百斯杰成立之初,研发队伍急剧扩增,研发场地却受到很大限制。“当时公司数十名研发人员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小实验室里,实验器材堆得满满的,研发人员只能在狭小空间里闪转腾挪。”南京百斯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告诉记者。 
在南京百斯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院里,原本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的细菌、真菌,在圆形的培养皿中呈现出固态形状。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摄 
政府相关部门在了解到这个初创企业的困境后,帮助其将实验室搬到了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生命科学小镇,并一直租用至今。  
“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的同时,更有各项补贴扶持。  
南京麦澜德享受的项目扶持资金超过1千万元,税收减免、上市补助、人才安居奖补等资金项目不胜枚举;中建五洲于2018年成功申报国家唯一的国家级风电关键构件绿色设计平台,获得专项资金补贴200万元;南京经开区为鼓励中建五洲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提升产能,给予“2020年上半年产能提升奖励资金”专项补贴……  
记者从南京市工信局了解到,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该市创新服务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举措。  
南京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该市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并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力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21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中更是提出了对新增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连续三年给予经济发展贡献奖励。  
据统计,自2014年南京启动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入库以来,共有1312家企业入选,为申报国家级、省级“小巨人”奠定了基础。2020年度,南京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13家企业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2家企业入围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化解“招工难”, 
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之路 
“小巨人”深耕专业领域赢市场,靠“独门绝技”,更要靠人。“招工难”是“小巨人”们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这也是制造业企业面对的共同难题。 
 “公司近300人,其中一线工人200人,一半以上都是留厂10多年以上的老员工,目前缺口50人左右,很难招到新人。”高志祥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宁愿去送快递。  
目前,熊猫晶体正在新建厂房积极扩产,晶体振荡器的月产量将实现翻倍,增加到1600万只/月。“届时一旦工人缺口过大,将势必影响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高志祥担忧地说。  
作为南京沪江总经理,章澄也面临着与高志祥同样的烦恼。“南京不是打工者集聚地,且国有大企业多、政府机关多、高校院所多,更多人才投身软件业、电子业等领域,而配套的技术工人人才却较少。”章澄介绍。 
南京沪江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长长的薄膜在滚轴间穿过。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摄
如何破题?记者注意到,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指引,提出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不仅可以用机器设备替代工人,在减少人员需求量的同时提升工人待遇,还可进一步在设备操作难度上下功夫,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年轻人走进工厂。”高志祥认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招工难”。  
近年来,南京市不断推动软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相融合,引导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涌现出了多家典型示范企业,颇有借鉴意义。  
国家级“小巨人”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基于EmpoworX工业互联网平台设计建设的科远滨江智能工厂于2018年1月建成投产,是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在科远滨江智能工厂里,智能设备超过九成。科远智慧副总裁沈德明介绍,整个工厂有3个生产车间,包括行政、后勤等人员在内共130余人,一线生产人员仅60多人。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年产量保持30%以上的增速,智能工厂建成投产以来,人员没有增加,年产量却增长了近一倍。
  • 来源:紫金山新闻
  • 审核员:张超 王会敏 张清雅 杨兰 缪露
  • 责任编辑:赵哲妍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