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广播电视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南京

南京,一座被书香萦绕千年的城

2019年03月20日

失恋书屋、先锋书店、煜风书房……
每逢周末,
这些地方都是南京文艺青年的留恋之处。
如果穿越百年,
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又会去哪里?
去昭明太子读书台、周处读书台、
亦或王安石读书处、惜阴书院
……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在南京的历史上,
始终弥漫着淡雅的书香,
很多文化名人都曾在此读书、求学。
正是由于读书、爱书人很多,
南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读书之处,
今天,我们就聊聊南京那些著名的读书处。
一起品读这座被书香萦绕千年的城。

 

昭明太子读书台

 

萧统(501~531年)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他为“昭明太子”,他活得不长,30岁的时候就因溺水身亡,死在父亲梁武帝之前,因此没有继承皇位。在其短暂一生中,萧统因为主持编纂了《昭明文选》而留名中国文学史。这位爱读书的太子,是唯一一个在南京拥有多座读书台的历史名人。
据史料记载,萧统自幼嗜书如命,南京至少有五处和昭明太子有关的读书遗迹,分别是紫金山北高峰的“太子岩”、江宁湖熟秦淮河边的“梁台映月”、六合横山的六峰书院、玄武湖的梁园(相传是萧统编选《文选》的地方)、江宁牛首山佛窟寺的“昭明太子饮马池”。昭明太子萧统的好学精神,在当时大概确是非同寻常,所以给百姓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2005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梅花谷开挖80亩燕雀湖,湖畔建三间歇山顶廊柱式建筑,名为“台想昭明”,以纪念这位昭明太子。目前梅花谷的“台想昭明”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已经成为市民早晚散步和纳凉的好去处。

周处读书台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东侧老虎头小巷尽头,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牌坊式大门,横额上写有“周处读书台”五个字。这处古迹与‘读书’有直接的关系,相传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南京漫长的历史上,被命名为“读书台”的古迹还有多处,但保存最完好的,就是老虎头的“周处读书台”。它的存在和延续,记录着这座古都延续千年的读书风尚。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最早记录在南朝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之中:西晋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横行乡里,人们将他与山中猛虎、水中蛟龙合称为“三害”,深恶痛绝。周处得知后,未泯的羞耻心使其幡然醒悟,随即入水搏杀蛟龙,入山手刃猛虎,并痛改前非,跟随当时著名的学者陆云学习,勤奋读书,励志图强,终于成为一代能臣名将。
据文史专家考证,周处读书台所在地,其实是周处故宅的堂屋,名曰“子隐堂”。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误将此地称为“周孝侯读书台”(周处曾被追封为“孝侯”)的缘故,此后的南京人将此地当成了“周处读书台”。
古人对于这个讹误并没有改正,反而以讹传讹,将此地作为激励年轻人勤奋读书的“教育基地”。清代文豪、《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登临周处读书台时,就留下了“昔者周孝侯,奋身三恶除。家本罨画溪,折节此读书”的名句,他认为,周处在此读书确实无疑的。
所谓的‘周处读书台’,虽然是一个错误,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它反映了古代南京人喜爱读书、崇尚读书的风气,是南京书香千年的一个生动见证!”

王安石读书处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紫金山定林山庄内的读书处昭文斋2008年修复开放。该读书处占地约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宋代风格,周围由来自书法名家书写的王安石50首诗碑廊环绕。
定林山庄现第三进大殿就是“昭文斋”。在木结构的房檐下悬匾额仍名“昭文斋”3个行书阴刻大字,集古碑帖中的米芾遗墨。两侧楹联用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名句,集苏轼古碑贴中的遗墨,行书阴刻,让游人久读不厌,怀古励今。斋中左右两侧高悬宋代宫廷名画“墨龙图”、“秋山胜景图”、“扶黎图”、“耕织图”。正中悬挂王安石着帽束带画像。室内陈设雅洁,仿宋代式的桌、椅、书案等昔日旧观,斋后为花园。
定林山庄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之东,经“紫霞胜境”牌坊入口处沿林荫石墁路约300米左侧既是。若有闲暇,喜欢历史文化的你可前去逛逛。

朝天宫有“孝子读书台”

郭文举,东晋临安(今浙江余杭)人,一说河南汝阳人,当时著名的隐士。郭文举早年就以孝顺名闻乡里,父亲死后,他在余杭的山里隐居躬耕,每每有多余的粮食,必定要分给穷苦人。他在野外遇到猛兽,猛兽似乎也知道他是有名的贤人,不伤害他而离去。居住在南京的东晋丞相王导听说了郭文举的美誉后,邀请他来南京。郭文举在王导的西园(今朝天宫一带)居住了七八年的时间,终日博览群书,留下了一个“郭文举读书台”。
“郭文举读书台”是南京古代著名胜迹,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时间,到明代已经消亡。明代南京学者顾起元的《客座赘语》说,“郭文举读书台在冶城,今太一殿其遗址”,“冶城”也就是古代朝天宫一带的称呼,说明“郭文举读书台”遗址上后来建起朝天宫的一座宫殿。

曾经的龙蟠里9号

人文荟萃的南京城,清末民初仍有钟山书院、惜阴书院等多家书院,吸引了各地的人来读书求学。其中,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曾在惜阴书院读书。惜阴书院成为江南图书馆后,鲁迅先生也曾在此读书。目前这个位于龙蟠里9号的大院为江苏省文化厅的办公地。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两江总督陶澍办书院,培养人才,书院盖好后,取名惜阴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21岁的张謇以第一名考取惜阴书院,进入书院读书。直至光绪二年(1876)五月,才离开惜阴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惜阴书院原址兴建江南图书馆,成为我国最早的大型公共图书馆。
1912年2月下旬,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从绍兴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员,空暇时,鲁迅便会与好友许寿裳同访龙蟠里江南图书馆,研读中国古代史书与传奇。
辛亥革命后,江南图书馆几经更名,建国后便定名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南图新馆落成后,古籍部迁出,这里成为江苏省文化厅的办公地。目前院里陶风楼走廊处,有陶风楼的简介与旧影,以及历代名人在这里读书的往事。

这里曾是“金陵第一藏书楼”

明清两代,南京的私家藏书之风颇盛,尤以甘熙宅第中的“津逮楼”为最,这座南京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为金陵藏书史留下浓墨一笔。
津逮楼系甘熙之父甘福所筑,落成于1832年。据考证,津逮典出《水经注·河水》,意指求知的入门之路。
甘福去世后,津逮楼藏书皆传于甘熙。甘熙也是嗜书之人,还爱搜罗金石彝鼎。津逮楼最多时藏书达16万册,其中不乏宋、元两代的善本。除了楼上的藏书外,津逮楼的一楼还陈列着大批青铜器。1853年,太平天国的战火殃及南京,只存在了21年的津逮楼毁于兵火,大量藏书化为灰烬。
现在的甘熙宅第后花园的东南角,一座坐南朝北、上下各三楹的两层小楼淡然独立,门前还有一株高大的榆树。这就是2007年在原址复建而成的津逮楼,形制与宁波天一阁有些相似,门上“津逮楼”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遗憾的是,复建的津逮楼里并没有藏书,原津逮楼的藏书除了一部分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另一部分则为南京图书馆所藏。

大隐隐于世的崇正书院

2018年3月34日,几经兴废的崇正书院重新面向公众开放,南京又多了一个读书、养心的好去处!
古崇正书院坐落在清凉山东侧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书院历经兵燹,几度兴废。1980年,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亲自指导重建,被誉为南京市最美书院。2006年,崇正书院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益生园集团捐资重启书院的各项功能,服务社会大众。
崇正书院依山而建,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穹栱飞檐,端庄典雅,由两侧回廊相连,廊壁上开各式花窗,园中香花遍植,鸟鸣婉转。第三进筑于高处,被称为“清凉胜境”。正殿是一座高6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四周古木参天,泉水潺潺,环境十分宜人。
和任何名校一样,历史久远必有故事和看点。崇正书院走出明朝开国后第一位高中状元的南京人,状元郎名叫焦竑。修建这座“崇正书院”的正是状元郎的恩师耿定向。1562年耿定向从甘肃调任南京后,一直担任南京督学御史。任期中,南京的文化和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他力推正传儒学,“崇正书院”就是他的政绩之一。书院落成后,他搬来上班,不时客串老师授课。书院也因他很快成了南京的儒家中心,李贽、汤显祖等大儒常被邀来开讲座,组织文学沙龙。

这两处藏书楼都已不存

 

澹园藏书楼

 
澹园藏书楼原位于南京同仁街,是南京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其主人是明代学者焦竑(1540-1620),万历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习称“状元”),晚年归隐南京后,著述丰富,有《澹园集》七十余卷。其藏书楼是一座坐北朝南五开间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
澹园藏书楼俗称为“焦状元楼”,其中藏书在焦竑去世二十余年后散失。藏书楼1994年被毁。


艺风楼

 
南京著名藏书楼“艺风楼”在颜料坊 86号(后来是颜料坊小学),是清朝缪荃孙所建。
缪荃孙晚号艺风老人,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1876年缪荃孙考中进士,先后担任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监督,为南北两大图书馆的创建者之一。
他在南京14年,在颜料坊建的“艺风楼”保护了大量古籍、古董。后来艺风楼被拆,这些图书分别为上海和北京的图书馆所得。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光明媚,惠风和煦,
柳树发芽,鸟语花香,
这是读书的绝好季节。
若有闲暇,
你不妨来这几处读书处,
与春同行,
与春同读,
如此,也算不辜负这大好春光了!
在“最美春季”品味醉美书香,
别忘了扫码领取百万购书“红包”!
10万张购书抵用券免费领取!

 


 

  • 来源:南京日报
  • 审核员:张超 丁永龙 王会敏
  • 责任编辑:张清雅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