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南京广播电视台!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政综合

江上人家的幸福生活:中新合作让孤岛变绿洲

2018年08月10日


江心洲的绿植覆盖率超过70%。 

57岁的陆善华在厨房里忙碌着,窗外就是绿意盎然的林荫和草坪,再望远一点,是陆善华看了数十年的江天一线。长江距离她的新家不过几百米的距离,是这位老“岛民”与长江最亲切和熟悉的距离。

陆善华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当地人叫江心洲,古称梅子洲,是位于长江南京段一个总面积仅有15.21平方公里的狭长冲积小岛,四面环水一面朝天,曾是一片需乘船上岛的荒滩孤岛。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岛上的开荒农民以捕鱼、种田和种植葡萄为生。

2007年,新加坡和江苏省选定这个小岛,作为江苏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又一片中新合作的“试验田”,并将其命名为“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据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吴凡介绍,科技岛的开发从规划之初就紧扣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要求,生态和低碳贯穿了整个岛的发展,“考虑到小岛本身被长江环绕、岛上绿色生态完整的珍贵特点,南京和新加坡方面最初想法是把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迷你’升级版搬到这里,并尽可能多地保留下岛上本身的‘绿链’和原生生态。”

按照规划,科技岛的开发严格控制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用地比例占全岛用地约55%,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此外,全岛所有建筑要求100%满足绿色建筑要求;岛上交通以人车分流为核心理念,构建“公交+慢行”占全岛出行85%以上的“低碳”交通体系;全岛覆盖海绵城市系统,以海绵河道、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等方式智能调节城市水环境……

在科技环保的同时,规划还为未来的岛上居民留下了岛上原生的1500株池杉林、乡村小路两边的水杉林荫路和江心洲特有的葡萄园;同时,全岛原住民100%就地安置,真正做到“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陆善华的邻居、同住在岛上洲岛家园的退休教师周科保告诉记者,他们全家四代人在岛上生活,爷爷辈是开荒农民,自己亲眼目睹小岛从过去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的花园城市。“过去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农田成了小区,瓦房起了小楼。出门就是公交站,乘车四五分钟就到地铁站口,想去市中心抬脚就走,骑个共享单车二十分钟就能过桥到江对岸,再也不需要乘船倒车大半天了。”

而最令陆善华高兴的,是2014年一家十几口人以第一批“原住民”的身份住回岛上“最新式的小楼房”。记者了解到,为防止建筑垃圾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即使是岛上的拆迁户安置房也全部是精装修绿色建筑,住户都是“拎包入住”。

洲岛家园的小区里,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管理模式随处可见。

小区中心位置摆放的蓝色“铁皮箱子”是刚投入试用不久的智能化垃圾分类箱,洲岛家园物业公司经理沈勇向记者演示,只需将一张积分卡在箱子上的读取器上一扫,按照分类将垃圾放入箱内,一旁的显示器就自动显示物品重量,积分卡上也增加了分数,“居民可以使用这些积分每月免费领取可降解垃圾袋。”

小区内的石子小路绿植环绕,路面不见车辆停放,据洲岛家园社区支部书记陈梅介绍,整个社区全部人车分流,非机动车从负一楼进出,机动车从负二楼进出,还为居民配备了呼叫系统。

昔日江上小岛如今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小型“试验田”,南京市市长蓝绍敏亦期待“把这里打造成第四代新型城市示范岛”;而“宜居田园”的生态发展规划,也让这座小岛依然是陆善华、周科保们心中渔歌唱晚、鸟语花香的“江上人家”。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审核员:张超 丁永龙 王会敏
  • 责任编辑:葛梦梦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